点赞齐河今年高考状元榜眼探花是他们
年年七月杏坛忙,李紫桃红满苑香。盛夏的鼎新硕果累累。2016级鼎新学子董宝昌、张鑫语同学于今年高考蟾宫折桂,顺利进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鲁峰同学有望进入清华大学强基***!“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今日上午,三位同学回到母校,畅叙师生情,交流学习经验,献礼母校,给全体师生呈上了一场青春与理想的盛宴。
升国旗,奏响国歌!少年逐梦,扬帆起航,青春向党,祖国在我们心中!
张鑫语同学顺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金榜题名不忘母校恩,展翅高飞不忘师生谊,张鑫语同学今年以659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她分别就学习经验、高效学习方法、人生理想等多个方面向师弟师妹们分享了宝贵的真知灼见和人生感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在此时认真聆听的初一初二的学子心田撒下了一颗颗理想的***,今后必将以更加坚定的脚步追逐理想,以更加卓越的姿态展望未来!
董宝昌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
郑鲁峰同学进入清华大学强基***
三位学长的演讲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于传峰同学对鼎新学子的寄语
值得开心的是今年齐河高考状元、榜眼、探花都出自于鼎新中学,第四名于传峰同学也是我们鼎新中学的骄傲。
陈晓老师代表全体师生对董宝昌、张鑫语、郑鲁峰三位同学考上清华大学等985、211双一流名校表示热烈的祝贺!三位同学是母校鼎新的骄傲,是齐河人的骄傲,更是学弟学妹们最好的榜样!她强调,鼎新自建校以来,一批批优秀的鼎新学子凭借着扎实的基础、高度的自律让自己的成才路变得通达,纷纷考入高等学府。
希望全体鼎新学子学习榜样,追光逐梦,乘风破浪,实现理想!同时,也希望董宝昌、张鑫语、郑鲁峰、于传峰等同学带着母校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再出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认真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期待今后捷报频传!
最后,李丽书记给董宝昌、张鑫语、郑鲁峰同学颁发纪念品并合影。
鼎新中学七八年级学生代表与学哥学姐合影
鼎新学子回母校,传承励志谢恩师。期末考试来临之际,三位学子回家更加增强了师弟师妹们决胜期末的信心和决心!
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优秀学子的风***,向在校的鼎新学子传递了正能量,还进一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为梦想而战的信心与决心!相信学子们一定会以此为契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拼搏进取,为实现自身理想而不断奋斗。
鼎新人,鼎新魂,担当使命谱华章!让我们满怀豪情和斗志,带着智慧和勇气,铭记校训,坚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育人理念,全力以赴,前途漫漫且灿灿!
实现人生理想,选择鼎新中学!培养精英学子,铸造社会栋梁!
来源:鼎新中学
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进士的三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的第一名,好像是叫传鲈等等
状元、榜眼、探花怎么排名的?
状元第一
榜眼第二
探花第三
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是怎样的
1、状元榜眼探花后面第四到第十名是“进士出身”。
2、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3、科举分三甲,一甲共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一百人左右,也就是第三名之后,由皇帝“赐进士出身”称谓,三甲二百人左右,二甲排名之后的人,由皇帝“赐同进士出身”称谓。
探花由何而来?状元?
科考之初隋炀帝时,进士第一名便有了状元的名号,又称“魁甲”。早期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与今日考试报填个人资料类似。考试结束后,最高成绩者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为状头,也叫状元。到宋代,因为公布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而二、三名分列左右,如同人体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在宋代,榜眼是一甲二、三名合称。直到南宋后期,榜眼才成为第二名的专名,第三名进士则改称为探花。“探花”一词始自唐代。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朝廷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就在长安的曲江,名为“杏园宴”。时值三月,春花烂漫,宴会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花,以助喜庆,称为“探花郎”,与科考名次无关。直到南宋末,为了区分一甲的二、三名,探花才渐渐地成了第三名的专称。因此,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合称,形成于南宋
。
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等级排名是?
古代科举制等级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科举是非常之难的。好不夸张的说,在古***中举人的概率比我们现在考上985,211的概率还要低。在古代,也没有什么高铁、飞机什么交通工具,全靠自己两条腿,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路上餐风饮露就不提了,你可能还得提前出发,一般会试都是秋天,年初就得出发了。例如倩女幽魂中的宁***臣就是赶考的秀才之一。
一、秀才
1、要想在科举考试中举,首先要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那就是秀才。可考个秀才要先过三关,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2、考试由知县主持,一般都是在二月份,连考五场。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第二场为招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
第三场称再覆,考四书文或***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考连覆:***、诗赋、***,姘文。
3、在第一场考试会刷下去百分之二十,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试期多在四月,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4、通常在这场会刷下去近一半的考生。接下来就是院试,院试就是最后考秀才的考试,院考由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其品级是三品,院试的结果下来才是最终的秀才。根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记载,平均每个县三年才能出十几个秀才。
二、举人
要成为举人,秀才需要通过乡试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各省在京的主考官主持,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时事政治、经史百家和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
乡试是定期举行的,考试的地方叫贡院。除非贡院国家发生重大***,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考试后一日出场,这也是精神和体力的考验。
考棚又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贡院里的搜查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三、贡士
成为举人后,由省衙提供物资以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通常安排在第二年的三月。
会试也考三场:第一场考生写四篇有关历史题材的文章——三篇阐述和一篇评论;第二场四篇考经义的文章和一首五言律诗;第三场则写一篇政治论文——策论。会试结果三天后即公布,中考者被授予贡士头街,并获一个半月后参加殿试的资格。
四、进士
成为贡士以后有资格参加殿试,科就没那么容易考了,除了考“帖经”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和“杂文”。“时务策”考的是你对国家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你能够指点江山;“杂文”则考诗赋,要求考生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具备优秀的文学才能。比起偏重“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显然更高,也考得更灵活,难度自然也就大很多了。进士科考试真的可以说很难,落榜的人也一抓一大把。比如如杜甫,写诗都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因此,进士及第,在当时也被称为“登龙门”。殿试在四月份举行,是紧随在会试之后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考试,直接授封官职。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五、探花、榜眼、状元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总之,在那个时代的学子们都把科举考试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得中,金榜题名,这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呢?
大家都知道,古***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那是不是所有的考试前三名都这么称呼呢?这个显然不是,当时只有殿试的前三名才这么称呼。不像今天我们可以说,某某省高考状元,某某县高考状元。状元是全国第一的称谓,省第一,县第一,古代可不是叫状元。那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一、状元
状元一词专指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自从有了科举考试以后,一共出现过649名状元,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数量差不多,实在是人中龙凤。这也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科举考试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选拔。通过童生考试的人,被称为秀才。乡试录取者,统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一般只录取300名优秀者,他们统称为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贡士才有资格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录取的精英统称为进士。殿试又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的第一名才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在唐朝殿试结束后,主考官要将考生的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门下省会把录取名单和考生档案写成状子,上报给给皇帝。这样的上报文件里对第一名就叫?状头?,这本是当时的一种官方称谓,后来不知是哪个皇帝,觉得??状头??听起来不是很雅,于是就改成了??状元??,这就是状元一词的由来。
二、榜眼
榜眼是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名,在唐朝有??榜首??的称号。榜眼在宋朝之前很少有提及。只是到了北宋仁宗时期,才有?榜眼?的称号。北宋是一个文化全盛时代,宋仁宗时期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物。所以当时用一些别致的词,来称呼殿试优异者一点都不奇怪。
宋仁宗时期,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可第二名和第三名都称榜眼。第三名探花的称谓是后来才有的。由于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方式,所以对于名次的称谓也有不同。榜眼的称呼也变化。女皇武则天是开殿试的第一人,从此殿试成了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朱元璋确定八股取士制度,在明朝榜眼、探花正式成为官方称谓,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三、探花
探花是殿试一甲的第三名,与状元、榜眼合称?三鼎甲?。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并不是指殿试第三名,而是一个戏称。在唐代学子高中进士后,都会有庆祝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就是游园,他们会在录取的进士里面,选择两个英俊潇洒的人作为探花使者(探花郎)。游园时沿途***摘鲜花,吟诗作赋,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唐代以后,游园活动并没有延续,探花郎也就消失了。唐之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科举制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只是到了明朝,才真正把殿试前三名称呼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作为官方的称谓。
为什么,科考,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依次下面是什么
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头名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唤作探花.状元、榜眼顾名思义都好理解,元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词的来历颇有趣味.
自唐中宗开始,新科进士放榜后由***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指定在长安当时著名的公园-曲江以示祝贺.又因为时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烂漫之时,又名“杏园宴”.宴会开始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花,以助喜庆,遂称为“探花郎”.
查到北宋科举时探花作为一甲三名的美称,不知出典何处,待考.
古龙***里有名的小李飞刀又叫小李探花,不知道古先生是不是暗蕴古义,一夸李寻欢文才好,二夸长得漂亮,三夸性子风流.因为唐宋时人召妓并不犯禁,***还大力提倡.所以当新科进士选出的探花郎外出寻花时,杏花簪满头的同时,也多半会邀上几朵人面桃花吧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和、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原本只是要求试卷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考卷.到了康熙年间,中年时的康熙对书法产生爱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流风下,纷纷勤练书法.而这个风潮对于状元的择取也有莫大的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试拟吴昺为状元,可是康熙喜欢第二名的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钦点的状元了
状元、探花、榜眼,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什么文凭?
这个问题可就难了,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不是文凭,而是头衔!
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科举考试的殿试前三甲!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这似乎就像是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前三名。
但是这两者事实上是完全不能拿来比较,虽然都是靠公务员,但是人家只分文武科,不分岗位,含金量超级足的。这么说吧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完全可以他们那一届读书人里面的最强三人组。
以前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分别称为秀才,举人以及进士,殿试是对进士的进一步分级,按名次高低分为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皆称为进士,有点大学里一二三本的感觉。
但是这和咱们读书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这些可不一样,人家举人都比咱们现在的博士含金量要高,人家的童生都能算是个大学生。
所以,拿文凭最高的博士去配秀才,人家都嫌低啊,更不要说其中最高端的前三甲了!
要知道,估计人家历朝历代所有的举人加起来,估计都还没有咱们现在国家的博士人数多,更不要说这前三甲了。
据统计,在从隋朝开创科举到清末废除科举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在古代,你只要是秀才就可以当老师教书了,而且还不用交粮交税,不用服兵役徭役,见到县官也不用跪,这些特权放到现在谁有?吕秀才是真不知道他咋混的!
而举人就更不得了,当年范进中举那些人的态度为何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因为中举以后就意味着其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是准官员!一旦会试通过,他便是进士,是天子门生,能够入朝为官,光宗耀祖了,这官儿可不是什么小官儿,最差都得是个知县往上。
而能进殿试的就更厉害,被选出来的这第一第二第三名,会被皇上分配不同的职位,状元当时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而榜眼和探花同时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二甲进士也有机会进入翰林院进修。
翰林院可是个不得了的地方,是朝廷储备高级人才的地方,历来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姑且不论官职大小,这在翰林院混,怎么也得相当于咱们国家的两院院士
所以,如果非要给其找个文凭的话,院士应该是没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