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才女武亦姝高考分数遭群嘲河南考生哭诉考得好不如生得好
文/大琦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
高考是普通家庭孩子逆天改命的捷径,但越接近高考越发现,不同地区考生,高考难度不同,由衷羡慕北京、上海的考生。
河南、河北的考生想要上清华,分数至少达到700分,而北京、上海的考生过600分,就能摸到清北的大门。
国民才女武亦姝高考分数遭群嘲
大家对于“武亦姝”这个名字不陌生吧,她是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年终冠军,当年获得冠军,她才年仅16岁。
她在舞台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出口成章,熟背千余首古诗词,配上她高挑迁徙的身材,长发飘飘的气质,完全是大众心中才女的形象,因此被称为“国民才女”。
冠绝《中国诗词大会》舞台后,武亦姝的一举一动也受到大家的关注,她参加高考了,她考上清华了,她在清华军训……时时刻刻被大众盯着。
时过境迁,已经在清华学习一段时间的武亦姝,高考成绩再被提起,不是因为有多高,而是不符合大众心中清华的标准。
武亦姝当年高考613分,她是上海考生,当年清华在上海的最低投档分数线为615分,她并不大达标,为何能上清华呢?
这不禁让人怀疑:“武亦姝上清华走捷径了,难道《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头衔还能加分?”
其实不然,当年上海高考总分660分,武亦姝613分已经算是高分了,而且清华有自主招生通道,通过笔试面试,像上海的考生高考分数达到580分左右,就能踏入清华的大门。
所以,武亦姝考入清华不存在问题,也没有走捷径一说。
不过大众对于上海高考生,还是打心底里不服气。
河南考生哭诉:考得好不如生得好
很多河南人终其一生,只有一个愿望:考出去,让下一代不再受高考之苦。
都说经济决定基础教育质量,在大众印象中,东三省经济比较差,对应的教育质量也应该很差,考大学应该很难吧,但跟河南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东三省考生人数加起来一共才55万,然而2022年河南省一个省参加高考人数就125万。
考研名师张雪峰曾说过这样一个段子:“我是哈尔滨考生,当年488分考上郑州大学,询问本地人室友高考多少分,室友回答,不高才621分。”
这看似是一个段子,但却透漏出河南考生的无奈和心酸。
辽宁考生580分能报考一所211大学,河南考生却只能报考普通一本,这让河南考生哭诉同分不同命啊!
河南高考本科录取率7.8%,211录取率4.1%,985录取率1.1%,各项指标均是全国倒数第一,跟下图高考录取率排名前十的省市相比,显得无比可怜。
北京、天津、上海拥有最强的教育***,和高校数量,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河南考生羡慕不已,由衷感叹:“考得好不如生得好,下辈子也投胎做北京人、上海人”。
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能否解决河南高考问题?
“高考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不断被提起,尤其是每年高考结束,被超纲难题困住的浙江考生,和受一分一段困扰的河南、河北考生,开始由衷呼吁统一高考吧。
从2022年高考试卷难易程度来看,北京卷是相对比较简单,就拿语文作文来说,北京试卷是简单的议论文描写,比全国甲卷晦涩难懂的《红楼梦》主题作文要简单很多。
北京卷
所以,如果统一高考试卷,北京考生确实会失去一定的优势,相对来说浙江考生则受益匪浅。
统一分数线,河南本科录取率至少能增长到15%以上,高考难度自然下降了。
但其实,高考都是省内竞争,与其他省没太大关系,毕竟高校给到本省的名额有限,只能是从上往下择优录取,否则如何保证大学生质量呢?
照目前来看,统一高考试卷、统一分数线是不现实的。
河南125万的考生,如果***都上大学,那么学历价值将更进一步贬低,到时候出现大学生遍地走的情况,也就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了。
文末总结:
上海考生的身份,或许给武亦姝的高卡加成了,但并非所有上海考生都能考上清华,熟背千余首古诗词,其实已经证明了她的实力和才华。
你对于武亦姝高考613分上清华怎么看?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高考出分,网友:“连复旦都考不上。”为何最终被录取?
2017年2月7日,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来自上海的16岁姑娘武亦姝,一举夺得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
她或许颜值并不是特别的出众,但是她凭借着自己出众的知识储备成功征服了观众。
用一句话形容武亦姝再好不过,那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甚至有些人直接用“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武亦姝”来评价她,在饱受极高的赞誉同时,同样也出现了一些言论偏激的人。
高考成绩出来,反遭质疑,武亦姝用实力进行反击。2019年武亦姝参加高考,考出了613分的成绩,613分的成绩可以说已经很好很好,但是即便如此在网上也有着一些人也在酸,表示:“别说清华,连复旦都考不上。”
对于一些人这些的言论,武亦姝并没有进行反驳,而是直接用自己的实力进行了反驳。
的确,武亦姝没有上复旦大学,但是她却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便如此,有着一些人依旧揪着不放,称武亦姝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上海户口才会被清华所录取,甚至有着一些人来吐槽武亦姝的人生,表示被父母安排好的人生真可怜。
但即便面对着如此的质疑,武亦姝也是没有进行反驳,而是专心于自己的事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被清华录取,并非因关系,而是凭实力。虽然武亦姝的高考分数出来之后受到了极大的猜忌,但是她用自己的实力向大家展现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而她被清华录取并非因为她的成就有多高,而是因为她的成绩配得上。
她能够上清华,并非因关系,而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实力。但是即便如此,武亦姝也是遭遇着各种的质疑,纷纷表示武亦姝之所以会被清华大学录取无非是因为自己的父母给她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条件。
武亦姝的成功的确离不开她父母的努力。对于武亦姝的优秀,许多人都归功于对方有着一个好的家庭,这点的确如此。
武亦姝出生在上海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上海一名律师,而她的父母则是一名教师,武亦姝可以说从小便是生活在诗书之中。
在武亦姝还小的时候,其母亲便为其制作一套学习***,甚至为了让武亦姝对诗词产生兴趣,直接将一些诗词编成故事给武亦姝听,武亦姝也是从此便开始了对诗词的兴趣。
武亦姝的成功确实离不开她的父母,是她的父母给她创造了一个如此好的学习环境,是她的父母从小便开始培养她对古诗词的热爱,也是她的父母从小便是注重她的教育,让她成为一个如此具有诗书气的女子。
对于武亦姝的成功,我们永远都归功于她的父母给她创造怎样的一个条件,的确,她的父母给了她一个十分优厚的教育***,但武亦姝却并非这样认为,她认为父母的确给了她很多东西,但是最重要的便是他们教会了她如何去学习,帮助她养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或许我们只是看到了武亦姝的父母给武亦姝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却从来都忽视了武亦姝从小便展现的过人天赋与常人所不能及的努力。
武亦姝的优秀,是常人所不能及。武亦姝可以说从小优秀到大,小时候的她便是开始参加各种比赛,由于丰富的比赛经验,武亦姝从小便养成了一个不怯场的好习惯。
对于武亦姝而言,没有所谓的明星偶像,武亦姝的偶像便是陆游,苏轼,李白。
她对于古诗词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热爱,即便自己出去游玩也会随身携带一本苏轼诗文。
对于武亦姝,优秀的出身,优秀的自己让很多人都对此表示出了极高的评价,她的优秀并不是我们常人所能企及的。
在诗词大会上,你不会看到她因为赢得比赛而沾沾自喜,一直都只是以微笑面对观众,面对自己比赛的结果。
甚至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对她的评价也是十分的优秀:“这个姑娘年龄不大却气定神闲,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情感结语。如今许多的人,出身不如武亦姝,个人不如武亦姝,明明知道对方的优秀,但是却从不承认对方的优秀,永远都只会用嘲讽对方从而刷出自己的存在感。
对于这些人,只想要对他们说一句话:“见不得他人好,这是病,得治。”
诗词才女武亦姝高考613分,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开始之前,先提出一个疑问:武亦姝的颜值算美女吗?凭背诵得来的冠军,就能赢得才女的称号吗?她的冠军身份和613的高分,我们想学的是哪一点?
先做一个普及,上海当地的高考总分为660分,并且文理不分科,没有一本线和二本线的划分,只有一个本科线。
武亦姝已经被清华录取在2019年高考之后,即使到了高考分数公布一周之后,武亦姝依然是上海五万多名考生中,最知名的一个,原因在于两点:她考了613分,位居分段线的第65--77名之间;她已经两只脚迈进了清华。在高考前,与清华签定本科协议,只要达到523的自主招生本科线,她就可以被录取。
武亦姝的诗词大会冠军,让自己一战成名,一只脚进入清华两年前的中国第二届诗词大会上,年仅16岁的上海复旦附中妹子武亦姝,秒杀百人团,击败陈思婷,攻下擂主贾敏,一战成名,也为复旦附中赚取了更高的名声。于是?诗词才女?的帽子,就自然而然的戴在了武亦姝的头上,更是借助于不错的颜值,她成了国民红人,也为自己赢得北大和清华的降分录取,拿下了门票。
比被清华录取更意外的,是武亦姝的高分在今年的高考中,武亦姝考下了613的高分,位居分段线第65--77位,即使没有本科协议的签定,以她这个分数和协议,她也可以进入清华的新雅书院。考下这个分数之后,松了一口气的,其实是清华大学驻上海的招生办,他们终于不用像以前特招的蒋方舟和章泽天那样,饱受非议了。
武亦姝的成功可以***吗?高中名校和特长是关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在生命后期,最后一次南征江南时的感叹;?生女当如武亦姝?,也会成为我们很多父母的向往。只是这么成功的孩子,能***粘贴、批量生产吗?
从武亦姝的学习经历来看,她能有现在的名声,是因为两点:复旦附中这个平台和自身的知识储备。像央视这样的国家级节目,也只有各个省市的超级中学,才有这个意愿和能力去参与。也只有像武亦姝这样有深厚诗词底蕴的学生,才能通过校内的海选,被学校团队推上舞台。
结束语: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武亦姝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其实等价于如何让孩子考进当地最好的高中?以及如何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爱好,形成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