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南宋苗刘之变不满高宗逃跑政策的民众兵变
苗刘之变背景
公元1126年,金国大军兵临北宋都城汴京,战争以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掳走而宣告结束,史称靖康之难。逃过一劫的宋高宗赵构,承载着北宋臣民的希望,登上帝位主持大局。高宗经过一番"斟酌",决定到扬州"暂避风头"。
不久之后,金军再次南下打击立足未稳的南宋***。建炎三年二月,金军的东路军前锋已经到达安徽天长附近。在扬州行营的宋高宗感到很害怕,连忙渡江逃往杭州。
南宋苗刘之变
高宗刚到杭州不久,御营司将领苗傅、刘正彦就发动兵变,诛杀了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宦官康履,逼迫高宗让位给年仅三岁的皇子,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史称"苗刘之变"。
这年四月,大臣张浚联合吕颐浩、韩世忠、刘光世等人,率军讨伐攻克杭州。苗刘二人先后被俘,五月在南京被处以肢解之刑。
从南宋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苗刘之变是一次叛乱。任何历史***只有把它与周围现象联系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样,将苗刘之变放在南宋初年错综复杂、激烈广阔的矛盾冲突中,会发现苗刘之变实际上是南宋军民不满高宗逃跑政策的怨气发泄。
下面我们从南宋面临的矛盾、兵变参与者、兵变诉求、兵变后的建议措施、反对兵变的亲历者说法五个方面来分析。
南宋初年面临的矛盾
01亡国灭种危局和高宗妥协逃跑的矛盾
在南宋建立之初,黄河以北地区虽然已经被金军占领,但是当地的宋民并不服从金国的统治,自发组成了山水寨等抗金义军武装力量。沦陷区军民虽然遭受金军铁骑的残酷蹂躏,但是抗敌护地求生的意志十分坚决。
反观以宋高宗为代表的南宋朝廷,虽然口号上以实现中兴大业为己任,却不做任何实际抵抗的部署。不仅如此,高宗还罢免了抗战派首领李纲的相位,开始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为相。拒绝宗泽还驾东京的建议,以"法古巡狩"的名义移驾扬州,实际是为了逃跑躲避。
如果说这些事让广大军民感到气愤,高宗还有让人寒心的鬼操作。
宋高宗在移驾扬州几个月后,竟然下诏解散北方沦陷区的抗金义军,指责抗金武装是"聚寇"。又过一个月,因八字军喊出的口号是"赤心报国,誓杀金贼",高宗下旨解除抗金义军领袖王彦对八字军的领导权。更有甚者,高宗杀掉了当时有名的爱国人士陈东、欧阳澈。在扬州大溃退时,高宗身边的禁军士兵不满高宗逃跑而痛哭流涕,因语言不当被高宗用剑杀死。
从沦陷区宋民的自主抗战,对比高宗一味逃跑避战的实际行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金军铁骑无情吞噬蹂躏着宋朝的土地和百姓,民众不愿做亡国奴,自发进行顽强抵抗。高宗政策与百姓的行动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格调,无疑是向金军表明:南宋将偏安东南,不再理会中原死活。
02尖锐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民众不满情绪
北方沦陷区的抗金义军处境十分艰难,已经到了用车载着尸体当作干粮的地步。高宗却在扬州仓皇溃逃时,转移府库存货通宵达旦。最可恶的是都统制王渊,在这两年间***国难横财,仅他一人的家当就装了十艘大船。深得高宗宠信的宦官康履、蓝珪等人,家私也占用了十余艘船。
扬州溃逃事出突然,很多达官贵族利用手***权,占用大量的船只,然而逃命的百姓却没有船来装载自己的妻子儿女,只能站在江边哭泣。金军的小股骑兵到达渡口时,还有十多万百姓无法过江,超过一半的百姓跳江***或者被骑兵杀死。
达官贵人们并不觉得是在逃难,反而像是游山玩水。在经过苏州时,官员们竟然比赛射河里的鸭子。刚到杭州,就将百姓的房屋霸为己有。贵族们心血来潮,决定到钱塘江去观潮,一时间道路两旁全是搭建的帐篷。
03重开应奉局成为点燃众怒的导火索
应奉局,是宋徽宗年间开始设立的官署,专门制造宫廷里面用的珍巧器物。后来逐渐也包括搜罗奇花异石、名木佳果运送到京城,也叫花石纲,把当地百姓压榨得苦不堪言。
因朝廷官员的奢靡生活摆在眼前,杭州城内逐渐传出宋高宗有重开应奉局的想法,军民对此都深信不疑。国难当头,宋高宗却不思抗击金军,不体恤百姓疾苦反而要鱼肉人民。民间的"怨愤嫉恨"被点燃了,以苗傅、刘正彦为首的士兵发动了兵变。
从兵变的参与者来看
苗傅和刘正彦是苗刘兵变的主角,两人都是宋高宗的御营亲信将领。宋高宗在应天府继位时,苗傅就已经跟随高宗了,可以说是高宗的嫡系亲信。刘正彦也是名将之后,他父亲是与北宋种师道齐名的大将,刘正彦当时担任御营右军副都统制。
苗刘之变的主要参与者是士兵,其中浴血苦斗的抗金义军和铤而走险的武装农民占大部分。高宗自认为对士兵很好,在兵变过程中却"卒无一人能效力",军心所向在此处看得清清楚楚。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苗刘二人首先都是高宗的亲信之人,两人并没有狼子野心;其次苗刘二人只是武将,并不是位高权重善计谋的人。但是二人振臂一呼,这么多的士兵百姓都愿意参加兵变,主要原因是军民对南宋朝廷不抵抗政策和享乐***行径的极度不满。
兵变的主要诉求目的
苗刘之变的主要诉求目的有四个:
一是诛杀王渊。王渊担任御营都统制,在接到金军逼近的战报后,不顾扬州数十万百姓的安危,自己率先渡江。当时有人建议他驻扎镇江,凭借地理优势阻击金军,王渊***地说退守杭州比镇江更好。王渊这种胆小如鼠,遇敌只想逃跑的人,高宗竟然让他掌管南宋的军事大权。
二是诛杀宦官。北宋末年,童贯、梁师成等宦官把持朝政,倒行逆施的恶果还没过去多久,宋高宗就对宦官康履、曾泽等人恩宠有加。那时候,只要能够结交内侍宦官,送礼讨好他们,就可以得到***厚禄。苗刘之变总共杀死了100多名宦官,实际上是发泄了军民对宦官祸国殃民的愤恨。
三是惩治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是当时的投降派代表,他们身居相位,对金军的南侵掠夺丝毫没有作为,反而驱逐有抗金功绩的李纲、宗泽等人,更是谗言导致高宗***抗金名士。
在扬州大溃退时,愤怒的军民将司农卿黄锷错当成黄潜善杀死,可见民间对投降派是恨之入骨。苗刘之变后,高宗只是罢免了黄潜善和汪伯彦的相位,后迫于压力,高宗才将二人贬到岭南。
四是高宗禅位。苗刘之变逼迫高宗传位给皇子,理由是高宗不应该登皇帝位,否则被掳走的宋钦宗回来,将处在什么位置呢?这一条要求也是让苗刘之变争论最多的地方。
苗刘提出的高宗禅位的理由,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来,在此之前就有陈东等人提出过。现在苗傅、刘正彦再以此为理由逼迫高宗禅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对高宗所作所为的失望。高宗登上帝位以来,一味逃跑,丝毫不能领导军民抗击金军,这一点,连高宗自己在后来的复辟诏书中,也承认自己"专以讲和好息为计"。
苗刘之变后的建议措施
建议一:定都建康。在南宋前期,定都建康还是临安,反映了抗战派和投降派的分歧差异。
如果定都建康,可以控制襄汉,经营淮甸,对金军***取进则能战的态势,另一个好处是能够对沦陷区的军民起到鼓励作用。
如果定都临安,则完全丧失了收复北方的可能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偏安一隅,这是投降派的选择。
我们从苗刘二人的建议可以看出,苗刘二人是坚决的抗金派,同时也能说明苗刘发动兵变以及要求高宗禅位的原因。
建议二:加强江防。苗刘之变后,刘正彦向当时的宰相朱胜非说起江防问题,表示自己愿意到前线去,但是朱胜非没有同意这个建议。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苗刘二人对防范金军南侵是有所规划的,同时,朱胜非可以拒绝刘正彦的提议,说明苗刘之变并没有强制控制南宋朝堂,是商量着来的。
建议三:重用抗战派领袖张浚。建议由张浚率领经营陕川西线战场,形成抗击金军的钳形布局,寻找时机击破敌人。张浚没有同意,最后就是张浚带兵前来平定了苗刘之变。
从苗刘之变后的建议看,都是围绕扭转朝局逃跑策略,实现上下一心的抗金大局,以收复北方沦陷之地为己任的,***用兵谏来实现这样的愿景,也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
反对兵变亲历者的说法
第一位是朱胜非。在整个兵变过程中,宰相朱胜非与苗傅、刘正彦接触周旋,一直等到勤王军队的到来。但是朱胜非自己说"当时杭州城内很多的幕官将佐、使臣军校都认为苗刘是忠义为国,别无异图。
第二位是郑瑴。兵变时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他本人并不赞成苗刘之变,但却坦言当时的军民并不认为这次兵变有什么不对,都认为这是"以义胜不义,以公灭私"。他甚至把这次事变与靖康时东京军民挽留李纲请诛六贼的爱国运动相提并论。
结语
当我们深入南宋初年复杂的社会形势中,会发现苗刘之变是士兵代表广大军民的意愿,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对宋高宗为代表的逃跑避战政策和祸国殃民行径的一次兵谏。
从历史意义上来看,苗刘之变就像是民众对南宋朝廷的当头一棒,让宋高宗意识到逃跑避战是不得人心的,对南宋转变抗金思路起到了促进作用。
苗刘兵变的故事
也称“明受之变”。建炎元年(1127)十月,宋高宗留住扬州以来,以内侍省押班康履为首的宦官骄恣用事、妄作威福,引起诸将及士大夫的不满。到杭州后,主张逃跑的王渊因与宦官勾结而升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因此,患从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等人密谋发动兵变,先斩王渊、再杀宦官。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苗傅幕宾王世修伏兵城北桥下,等王渊退朝路过,即摔下马,刘正彦以勾结宦官谋反的罪名当即把他斩首。接着:苗、刘率兵包围行宫,一面分兵捕杀宦官康履、曾择等,一面胁迫宋高宗传位于三岁的皇子赵昚,改元明受,请隆佑太后(即元佑皇后)垂帘听政,尊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居显宁寺,改称睿圣宫。苗傅升任御营使司都统制,刘正彦为副都统制。
建炎三年(1129)三月,苗刘之变消息传出后,驻守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的礼部侍郎、节制军马张浚与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同签书枢密院事、江东安抚制置使吕颐浩即决议起兵讨伐,并得到屯守吴江(今江苏)的御营前军统制张俊、由盐城(今江苏)来的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及殿前都指挥使、制置使刘光世的支持。张俊、韩世忠还先后领兵至平江,听张浚调遣。三月甲午,吕颐浩在江宁起兵勤王,次日进至丹阳(今江苏),刘光世引兵来会。戊戌,韩世忠部也从平江出发进驻秀州(今浙江嘉兴)。同日,吕颐浩、张浚、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联名传檄中外、声讨苗刘。接着,以韩世忠为前锋、张俊翼之,刘光世为游击,吕颐浩、张浚总中军,从平江大举出兵讨伐。苗、刘闻讯后,大为惊恐,被迫朝见高宗于睿圣宫,并在宰相朱胜非等的督迫下,同意高宗复位。四月初一,高宗还行宫复辟,与隆祐太后御前殿垂帘听政,恢复建炎年号,赵旉被立为皇太子(后于八月卒)。四月庚戌,吕、张等军至临平(今浙江余杭),大败驻防的苗刘军苗翊、马柔吉部,推进至北关。苗、刘二人乃引精兵二千人夜开涌金门出逃,韩世忠、张浚、刘光世入城,拜见高宗于内殿。次日,太后撤帘,吕颐浩等引勤王兵入城。癸丑,朱胜非罢相,吕颐浩拜为尚书右仆射(右相)、兼中书侍郎,刘光世为御营副使,韩世忠、张俊为御营左、右军都统制,张浚则此前已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苗、刘出逃后,尚书省即下令各州县捕捉,接着又悬重赏缉拿,并命韩世忠为江浙制置使率军追讨。五月,苗、刘经浙西入福建,至浦城,刘正彦首先被韩世忠俘获。苗傅弃军变姓埋名匿于建阳(今福建),被土豪唐标执送韩世忠。世忠将二人押解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当时高宗正在建康),同磔于市。
苗刘兵变是什么?具体原因是什么?
苗刘兵变发生在南宋赵构在位期间,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的一场兵变。3月26日,是宋神宗忌日,百官行香祭祀。事后,百官入朝,苗傅和刘正彦趁着这个机会,埋下伏兵,诛杀了王渊,随后杀入皇宫,他们认为皇帝来路不正,逼着赵构退了位,传位给了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
苗傅和刘正彦当政后,并没有什么后续动作,结果引发了各地勤王,尤其是张俊、韩世忠等将领,带着军队讨伐苗刘。苗刘眼看事情不妙,又让赵构复辟了。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竟然还想要赵构赐给他们免死铁卷,免除他们***的责任,显然赵构是眼里是不揉沙子的,苗傅、刘正彦两人率军逃亡,最终被俘,这场***以失败告终。
那么苗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靖康之耻之后,漏网之鱼赵构做了皇帝,建立了南宋。不过在金人的逼迫下,一路难逃,南宋小朝廷由应天府全部逃往扬州。而赵构宠信宦官,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王渊是将军,因为当时护驾有功,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信任,王渊与宦官勾结而节节高升,当上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不过他搜刮民脂民膏,是个大***犯,尤其是在金兵进攻时,他本人负责断后,却把船拿来运送自己的财宝。如果在平常也是不允许的,更别提当时正在打仗,这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可以说王渊在军中的影响非常坏,王渊的过错按说是非常严重的,但赵构并没有怎么惩罚他,只免了他枢密使的职位,改任同签书枢密院事,这激起了许多军官及士大夫的不满。
随军的苗傅就非常气愤。他也是世代为将,对王渊非常妒忌。威州刺史刘正彦虽是王渊提拔的,却也不满王渊征召他的士兵,两人又都不满王渊与宦官相勾结,于是两人便利用这点,在军中散播不满的情绪。
他们的军队都是北方人,深知宦官的危害,因此他们得到了非常多的响应,大家伙一致要求诛杀王渊和受到宠信的宦官,还朝廷朗朗乾坤。
结果事变爆发了,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件事对赵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不得不对内部进行一系列改革,限制宦官权力,更关键的是他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重演,对将领极为不信任,开始频繁调度将领,又使得南宋回到了赵匡胤时期的状态,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此外,当时的太子年纪太小,在兵变中受尽颠连,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本来赵构就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这下好了,赵构身边没有了接班人,皇室一脉又传到了赵匡胤的后人手里。
苗刘兵变为什么会发动成功?对南宋的影响有多大?
刘苗兵变主要还是因为宦官恣肆,然后军队不满。其实问题并不算很大。世道乱的时候经常会有兵变。因为军队自以为力量很重要,稍有不满就会发生叛变。
而其影响很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离皇帝太近了。其实他们的力量都不算很强,但是强兵在外啊,都在北方打金朝人,一时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悲剧。但是他们也支撑不了很久,韩世忠他们的勤王之师很快回来了以后,就轮到他们悲剧了
至于对南宋的影响,首先就是宦官的力量还是受到了打击。北宋末年宦官力量一度抬头,但是在南宋却没有再度发展。可能是宋高宗吸取教训。其次就是宋高宗对于军人开始特别不信任,这也是其以后一意和谈的重要原因。他怕军人掌权了以后难以控制,宁可何谈削兵权,比如岳飞之死也许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苗刘兵变的发生,在当时有哪些影响?
苗刘兵变的发生给当时的投降派给予了打击,同时它也促使宋高宗对南宋朝局做出整顿。 众所周知,南宋是北宋的后续朝代,南宋的建立与北宋的灭亡仅相隔一个多月时间。基于这一点,身为南宋首任皇帝的赵高刚一登基便需设法抵挡金军的进攻。为此,赵构在即位之初将主战派将领李纲提拔为了宰相。但是李纲就只当了两个多月的宰相,之后便遭遇罢免。而在罢免李纲之后,赵构改而开始重用投降派官员,比如说汪伯彦、黄潜善。
在这些投降派官员的游说之下,赵构决定放弃中原。为了远离充满危机的中原,赵构开始往南逃亡。于是以他为首的南宋朝堂随即从河南商丘转移到了江苏扬州。然而即便到了扬州,南宋局势依旧不安全。在1129年,金军开始进攻扬州。赵构见状便决定进一步南下,于是南宋又从扬州转移到了杭州。如此狼狈的局面在当时也是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赵构也因此遭受到了诸多压力。迫于这股压力,赵构只能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官员以稳定局势。
但是赵构对投降派的重用,以及他连番南下逃亡的举动终究还是引发了兵变。当时苗傅与刘正彦这两位将领借士兵们的不满煽动他们参与兵变,是为?苗刘兵变?。苗刘二人之所以会发动兵变,意在借此?清君侧?,为此在发动兵变之后他们二人斩杀了赵构宠臣王渊及一批宦官。除此之外,苗刘二人还要求赵构退位,南宋皇位由此落到赵构儿子赵旉头上。然而未待苗刘二人展开进一步行动,部分朝臣以及各地将领自发发动的?勤王?行动便顺利将他们镇压。赵构也因此得以重新坐回皇位。
苗刘兵变虽然短时间内便被镇压,但是这场兵变的发生让那些不愿抵抗,只想借难逃来躲避祸事的投降派势力遭到了打击。与此同时,赵构也从苗刘兵变的发生中认识到投降派的不得人心。为此,重返皇位的赵构开始对南宋朝局进行整顿。这次整顿一方面针对北宋时期遗留下来的朝堂问题,另一方面则针对社会矛盾。此外,这次整顿还对宦官权力进行了削弱,同时还对部分机构进行撤销或合并。不过这场兵变的发生也让赵构越发不信任武将,南宋也因此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
苗刘兵变为何会让宋高宗宁愿偏安一隅也不再信任武将?
苗刘兵变为何会让宋高宗宁愿偏安一隅也不再信任武将?
南宋建炎三年,御营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诛杀了宋高宗赵构的宠臣王渊、康履等人,并成功胁迫宋高宗禅位给年仅三岁的太子赵隽,在南宋君臣的相互配合之下,最终苗刘兵变被镇压。苗刘兵变是南宋建国之初发生的一次严重的军队哗变***,它不仅是南宋抗金斗争的转折点,同时它也是南宋统治集团的一次大洗牌。一、宋高宗及丞相汪伯彦、黄潜善一味地让步逃走志大才疏
宋高宗赵构称帝时,年仅二十岁,胆力多谋略不够,因而朝廷实权具体把握在汪伯彦和黄潜善俩位丞相手上,这二人全是十足的“投降派”。应对金军的巨资侵入,不欲积极主动抵御,只了解一味的逃走,从“东京”汴梁跑到“南京”应天府,随后又从应天府跑到了长江旁边的扬州,而且打算随时随地渡江南撤到杭州!方高宗初政,天地望治。伯彦、潜善逾年在相位差,独断专行自恣,不可以有一定的经画从赵构一行的南逃状况上看来,好像中原满地全是金军,宋代朝中是由于没法在中原立足于才逃跑江南的!实际上并非如此,那时候的中原在东京守留宗泽的运营下,局势一片大好,岳飞那时候就在宗泽的手下跟金军打的火爆望天,但是高宗朝臣畏敌如虎分毫不管不顾宗泽的苦苦哀求,放弃了占领中原的大好机会!
二、王渊巴结太监上台,引起御营诸将不满意
一般战士的怨恨还能够靠军人来抑制,但是御营诸将一旦闹起了心态就十分麻烦了!那时候的御营最大统领是都统制王渊,这人也是出生西军的一员大将,攻北魏平内战有功成千上万,可是自打王渊扈从圣驾以后发觉,原先也有一条比军功也有用的晋升方式——接交内侍。建炎初期,宋代朝中表层上的最大执政者是皇上赵构、丞相汪伯彦黄潜善、御营总领刘光世等人,本质上却不是这样的!宋代最有权利的一群人实际上是一群死太监,例如康履、燕珪、高邈、张去为、张旦、陈永锡等,这种康王爷府出生的太监们才算是赵构的忠实亲信,对比于文武曹娥,赵构最了解的是这种太监,最信赖的也是这种太监!
三、扬州对决的惨象,激发了队伍的怒气
立即点爆事变的是扬州对决,那时候金军突击扬州,因为汪、黄二人处理不当,宋代朝中没什么提防,仓皇出逃!宋高宗赵构恰好是在此役中受惊吓缺失了生育功能,但他终究或是挽救了生命,最可伶或是可怜的将领老百姓们!建炎三年二月,金兵攻扬州,帝仓卒渡海,渊与内侍康履从至镇江市。奉***节度使刘光世见帝泣告:"渊专职江上海市船,每言轻重缓急决不会害人害己。今臣所部数十万,二千余骑,皆不可以济。"渊忿其言,斩江北都安全巡检皇甫佐以自解。中书侍郎朱胜非驰见渊督之,乃始经画,已没有及,自然渊失诸以心会心。建炎三年二月,金兵攻扬州,帝仓卒渡海,渊斩江北都安全巡检皇甫佐以自解。中书侍郎朱胜非驰见渊督之,乃始经画,已没有及,自然渊失诸以心会心。
为了更好地给皇上和太监们运输私财,王渊居然一声令下使用军船优先运输奇珍异宝,造成数十万将领和大量的可怜老百姓停留江北,等候它们的金国骑兵的快马加鞭长刀,其惨象显而易见!王渊从此失去自身赖以生存发家的军内资产,每个人都记住了这一为了更好地取悦太监让自身的生死兄弟白白的送头的混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