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状元王百洋16岁高考被北大录取誓要报效祖国现状如何
“他上课不能抬头,一抬头我们就知道,自己又错了”,这是王百洋的高中老师,对他这个学生的评价。
2009年,年仅16岁的王百洋,在高考中以716分的成绩,一举成为“九省状元”,并被保送北大物理系。消息一经传出,他立刻成为轰动全国的“高考神话”。
但是谁也不知道,其实他早已经被“内定”北大。只是出于对自身水平的好奇,这才决定与其他人一起,共同走上考场。
完成北大的学业后,他又先后考入香港大学读硕士、美国西北大学读博士。可以说,时至今日,他依然是神话般的存在。
天赋异禀,博学强识
如果说,我们的童年里总会存在一个“别人家孩子”,那么对于王百洋的同学来说,他就是始终横亘在头顶的一片阴影。
与其“神话”般的成就相比,王百洋的出身极其普通。
1993年的哈尔滨,王百洋出生了。他的父亲王德昌,平时靠做点小买卖养家,而母亲则是一名护士。
由于王百洋母亲工作的特殊性,她时常忙到深更半夜;而父亲因为是个体户的关系,时间比较自由,所以王百洋的童年更多是与父亲相处。
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十分喜欢读书,以至于不大的家里,愣是被各种书籍“塞”的满满当当。都说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这一点在王百洋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王百洋时常学着父亲的样子,捧着一本书,坐在一旁仿佛津津有味。但是考虑到他只有3岁,所以家人更多只是会心一笑。
可是没曾想,王百洋却着实给家人一个“大惊喜”。
一日,王德昌新进了一批货,由于比较晚了,只能将货物在家里暂放一晚。结果这厢正吃晚饭呢,王百洋突然问父亲,齐齐哈尔的克东县在哪里?
王德昌很奇怪,儿子从哪里知道这个地方的?结果,王百洋天真地回答:“包装箱上写着的啊!”
一时之间全家惊为天人。
王德昌惊讶之余也生起了好奇,反手抽出几本书,随机抽取文字指认。结果,王百洋毫不怯场,皆一一读出。
后来,王德昌专门带王百洋测试了识字情况,结论是:王百洋通过自学,已经认得了3000多个字!
到4岁时,他已经开始尝试阅读一些,比较基础的文学名著;而与他同龄的孩子们,却还在牙牙学语,连话都说不利索。
自从发现儿子的天赋异禀后,王德昌就经常带儿子去书店看书。只要是他喜欢的,不论有多贵,王德昌都会痛快结账,绝不含糊。
渐渐地,他也注意到,儿子的涉猎从不局限于某类书籍。从历史到科普、从***到军事,有时候甚至能抱着地图册看一整天。
但是对此,王德昌却乐见其成。
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却很清楚,对孩子来说,兴趣是第一内驱力。过份的干预,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更有可能会起反效果。
得益于这样开明的父亲,王百洋从小就可以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大量的阅读下,不仅开拓了小百洋的眼界,更为他塑造了较为独立的思考能力。
而这一点,在王百洋上小学后,更是显得尤为突出。
迅速攀升,连连跳级
与同期入学的同学相比,王百洋在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上,更加“丝滑”;不仅如此,他还具备极高的自律性,总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以来都是名列前茅,从不让家人和老师操心。只不过,当他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却面临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转学。
因为父母的工作变动,王百洋不得不在四年级时,转学到大连读书。可是由于两地的教材不同、学制不同,出于谨慎考虑,大连方面建议他留级。
同为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历史原因,哈尔滨方面是“五四学制”,也就是5年小学及4年初中;但大连却是更为普通的“六三学制”,即6年小学及3年初中。
再加上教材的差异,也就造成同为四年级学生,哈尔滨学校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大连这边的进度。
建议留级,本是校方的善意之举,但王德昌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表示,自家孩子从小聪慧,不仅不会受影响,更能直接跳级。
这种“狂悖”之语,无疑激怒了大连校方。
为显公正,大连校方当场拿出一套测试题,要求现场考核。结果很显然,王百洋以几乎满分的成绩,完成了答卷,顺利跳级进入五年级就读。
一年后,王德昌夫妇工作再次变动,全家重返哈尔滨。而一同回归的王百洋,又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他在大连已经可以“小升初”,可返回哈尔滨却只能留级。
此时,父亲王德昌再次出面,亲自找上哈尔滨的松雷中学。
一如一年前那样,在校方看到王百洋几近满分的测试卷后,当场痛快的批准了他的升学请求。于是乎,当时只有10岁的王百洋,成为了全校年龄最小的初一新生。
虽然年龄最小,但他的学习成绩和进度,却征服了学校。为此,校方甚至再次找到王德昌,建议他直接给孩子跳级高中,不要“耽误”时间。
然而这一建议,却再次被其父亲王德昌,果断拒绝了。
不同于前两次“跳级”,王德昌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他更需要的是完整的成长过程。过度“拔苗助长”,难免会造成“伤仲永”那样的悲剧,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到太多压力。
王德昌的选择显然是极其明智的。
据王百洋自己回忆说,自从升入中学以来,他确实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压力。尤其是高中三年,他从未拿过第一,排名永远徘徊在20至40名之间。
但是王百洋却没有因此感到焦虑,他总能及时调整心态。对他来说,排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与其他精于学习的“书呆子”不同,王百洋总是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不论是围棋、书法、演讲还篮球,均有涉猎,可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奇葩”的两父子,才成就王百洋在未及弱冠之年,拿下“九省状元”的桂冠吧。
九省状元,实至名归
2009年1月,在其他高三学生正面临着高考前紧张的复习阶段时,王百洋却显得犹为轻松自得。
原来,刚满16岁的王百洋,早已在老师的推荐下,轻松通过了北京大学的自助招生考试。这也就意味着,他不必与其他人一起,挤上那条人满为患的“独木桥”。
然而,出于对自己实力的好奇,他毅然决定与同学们一起,踏进了考场。
“我相信自己,哪怕是公平竞争,我也是最好的”,进入考场前,王百洋如是说道。
据父亲王德昌回忆,王百洋当天走出考场时面带微笑,这也让他很是松了一口气。当他询问大概能考多少分时,王百洋想了想:
“大概700多分吧,题目不算难。”
要知道,高考满分不过750分,如果能考700多分,已经是一个难以想像的高分了。王德昌不禁有些犹豫,他感觉王百洋这次可能有些托大。
结果,当考试成绩公布时,家人才发觉错怪了他。他哪里是托大,实在是过于保守了!
王百洋以理综295分、数学149分、语文128分、外语144分,总成绩716分的高分,成功拿下了当年黑龙江省的理科第一,并被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提前“收入囊中”。
不仅如此,当消息传出后,人们才惊讶的意识到,一件令人更加振奋的事情。
因为黑龙江省用的是全国甲卷。也就是说,其他同为“甲卷”的新疆、内蒙古、宁夏、重庆、辽宁、吉林、陕西和青海,其状元都是王百洋!
于是乎,一时间“九省状元”的名头,甚嚣尘上。
成为力压九省高考状元的“状元王”,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想,哪怕是一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骤然荣誉加身恐怕也会有失方寸。可是16岁的王百洋,却以一幅超乎年龄的冷静,泰然处之。
他表示,“我还年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别的学生彻底放空,享受***期时,他却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学习***。他打算在暑***时,提前预习物理学专业,为升入大学后的学习做准备。
看着这样淡定的王百洋,人们纷纷感到不可思议。
为此,有记者专门***访王百洋的父母,请教到底是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成就了这样了一个心志坚定的“好苗子”。
面对镜头,王德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他表示,其实自己水平有限,能够提供的帮助并不多。最多只是为他把握大方向,督促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其他的,就只是最大程度的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虚怀若谷,赤心奉国
2013年,北大毕业的王百洋成功考上了香港大学硕士研究生,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硕士毕业后,他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向来以严苛而闻名的美国西北大学的深造机会,并在那里完成了博士学位。
其实,当得知王百洋打算出国留学时,很多人都担心,他是否会因此一去不回?
面对这样的担心,王百洋总是耐心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的未来在中国。”
如今,学成归来的王百洋,秉持着年少时的“初心”,毅然投身到国家的科研工作之中,成为一颗不甚起眼,但却万分紧要的“螺丝钉”。
虽然,他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光芒万丈,但即使隐于人群,却依旧是闪闪发亮的“明星”。
结语
其实,真正能够决定一个孩子未来能走多远的,并不是家庭、起点、亦或是父母的学历,而是像王德昌这样以身作则。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当好子女人生中,这第一任的“启蒙老师”。
很多孩子年少成名,心思浮动之下总会自视甚高,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但是当他们走入社会,遭受到社会的“毒打”后,又会迅速“凋谢”,泯然众人矣。
因为优越而狂悖,因为低潮而卑贱,往往是因为没有及时竖立起正确的“三观”。所以才会在面对强烈的思想冲击时,轻易被人所左右、所蛊惑。
所谓教育,不仅是孩子的“磨砺”,更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只有保证清醒的认知,冷静的思维,才能向孩子传达正能量。
九省状元王百洋现在在哪里
硕士就读于香港大学,后进入美国西北大学深造,成为颂极一时的“神话”人物。
16岁的王百洋以理科716分的高分,成为了2009年九省高考状元,在几千万学子中脱颖而出,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录取。
1993年,王百洋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他是家中独生子,可以说围绕着他的,是来自父母家人所有的爱。
王百洋的父亲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母亲是哈尔滨市道外区第四医院的护士,一家人的生活虽不特别富裕,但也有滋有味。
在学习条件上,父母自认为对孩子的帮助不大,但在学习方法和人格素养的培育上,这夫妻二人也花费了心思。
16岁摘九省状元,考出716分被北大录取的黑龙江男孩,后来怎样?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田晓菲写的是自己十三岁考上北***生一些事情,有很多天资聪颖的孩子,他们从小就异于常人的聪明,之后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很小的年纪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11年前,高考716分摘九省状元,考上北大的黑龙江男孩,大家一定很好奇他如今怎么样了,我们接着往下看。
【被童年治愈】
这个黑龙江男孩的名字叫王百洋,从小家里人就发现他和其他的孩子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他孩子还在懵懂只知道玩的时候,他就可以顺利读书了,而且是自己读书的,并不用家人帮忙读,这个时候他也只有四岁,对于他的教育,父母并没有过多的逼迫而是让他自己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所以他的童年过得很快乐,并不是像其他的神童被逼迫着努力学习,而没有快乐的童年,因为这段快乐的童年,所以他的一生都在被这段童年治愈,因为父母的乐观和豁达是让他一生都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份快乐包括不在乎他人的目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他的人生比别人都随心所欲。
【成为九省的高考状元】
王百洋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是各方面的书籍,这让他懂得了很多的知识,而且每次读书自己都废寝忘食,因为他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也培养了他的专注力,这些专注力让他受益终生,专注力就提高了他的专研能力,这样碰到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他不是选择放弃,而是不停的专研,所以很多事情就是害怕有心人的努力专研,所以在学习上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面对他的专研能力,学习上的难题都被他一一攻克了,所以最终他高考716分成了九省的高考状元,16岁考上了北京大学,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毕竟当时在学校的模拟考试他就取得很好的成绩。
其实王百洋的父母有一个教育方式值得广大家长的学习,就是不去拔苗助长,而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学习,这应既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王百洋的成功和父母的培养息息相关,毕竟我们听过很多天赋异禀孩子的故事,他们被快进的童年,看似他们在很小的年纪就取得了别人艳羡的一切,但是他们可能并不快乐,这常常是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父母所忽视的一点,到底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孩子并不是父母向别人炫耀的工具,他们应该拥有自己最好的人生,这比什么都重要,有很多孩子虽然在很小的年纪就考了很好的成绩,考上一个很好的大学,但是有的孩子从这些大学退学,因为他并不适应大学的生活,这些父母并没有教过他们。
如今11年过去了,王百洋学业有成,如今已经出国深造,所以他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挺好的,如今的王百洋三观端正,对此,荧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11年了,那个716分摘九省状元,考上北大的黑龙江神童,如今怎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心中所盼,但有时候我们要么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要么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以至于孩子没能如愿“成龙、成凤”。
曾经培养出5博1硕的“博士老爹”蔡笑晚说:“孩子的智力相差无几,家长从小给予正确的引导,才是让孩子成才的第一步。”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使孩子喜欢上学习?米酱下面分享一个状元故事,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有所收获。
11年前,黑龙江有一个叫做王百洋的男人,3岁就认识3000个字,16岁参加高考,以716分的高分摘得状元,成功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
据了解,当年黑龙江***用的高考试卷是九省通用的试卷,王百洋是九省最高分者,所以也被称为九省高考状元。
如今11年过去了,王百洋早已修完本科学业,获得了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通过在清华大学读港大预科班。
港大硕士毕业后,现在的他在美国西北大学继续深造,他希望将来学成归来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个16岁的孩子,一般还在读高一,王百洋却已经上大学了,而且在2009年的高考中,他各科分数都很高:语文128分、数学149分、外语144分、综合295分,合计716分。可见王百洋十分聪明,尤其是他的数学特别优秀,曾经获得07、08年数学全国竞赛一等奖,在2009年初就被保送上北大。
可能有的人就认为王百洋肯定是天赋异禀,的确我们不可否认这么优秀的孩子智商并不低。但是一个孩子智商高,并不代表着就可以长大成才,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也会长成“伤仲永”。
一、王百洋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对他的教育
王百洋出生于黑龙江,父亲是自由职业者,母亲则是一名护士。因为其父母懂得对孩子早教的重要,所以从小就教儿子认字。
王百洋也自小聪明,一教就会,到三岁便认识了3000个汉字,四岁时就已经能够自己阅读书籍了。
从他四岁起,父亲还经常带他到书店里看书。他十分喜欢看科普方面的书,以及一些历史故事书籍。
当然,每次到书店看到有他喜爱的书籍,父亲也都会买回家,让他慢慢看。时间一长,家里也堆满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书籍。
其实当初,父母每天都会抽10分钟左右陪儿子一起阅读,让他感受书中故事的跌宕起伏。随着王百洋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他开始渴望知道更多趣味故事,慢慢地就自己主动去阅读书籍了。
王百洋通过阅读大量儿童书籍,不仅养成了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还显露出他超常的数学天赋,并且各科成绩都很优秀,被人称之为神童。
二、被迫跳级
很多所谓的神童都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实现跳级,在13、15岁左右就参加高考。作为黑龙江神童,王百洋也跳级了,他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曾经两次跳级,小学只念了三年半,初中一年级没念。
不过,他父母并不是有意让他跳级,是被迫跳级。
他本来是在哈尔滨读小学,但是到四年级时随父母到了大连,直接从4年级跳到了5年级。可在大连才读了一年,他又回到了哈尔滨。可是哈尔滨实行的是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大连小学则是六年制,初中三年制,因此,回到哈尔滨的王百洋不得不直接上了初中。好在他有很好自学能力,所以能够很快跟上了学习进度。
父母知道儿子在学习上异于常人,但是他们并不急于求成,而是让儿子在初中高中的6年时间里按部就班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是如此,王百洋对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学习成绩排名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并获得07、08年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在2009年1月,就被保送上北大。只因为他喜欢物理,所以放弃保送机会,选择参加2009年的高考。最终,他以716分的高分摘得了九省理科状元,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北大物理系。
三、小结
对于天才少年如何培养教育?王百洋的父母对他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为了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长无论工作多忙,也要陪孩子读一读书,也就是进行亲子阅读。阅读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孩子想知道更多故事,他就会主动去翻阅书籍。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当发现孩子天赋异禀时,还需要懂得珍惜,不让孩子过早地承受环境压力,让孩子自然成长,才会有更好的未来!拔苗助长的后果会导致孩子心智发育跟不上,最终泯然众人。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给孩子选择的书,一定要能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兴趣重于天”,特别是对于0到15岁的孩子。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对于王百洋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