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考从独木桥到高速路
本文授权转载自:看天下实验室
作者|萨苏
上大学在日本不再是大多数学生的独木桥,却是相当数量大学的生死关。
今天的日本,***如谁家的孩子高中毕业要上大学,那可是一件大事情——会有很多大学千方百计来动员你到他们那里去上学。
没办法,虽然日本不提倡***生育,但人口始终在零增长上徘徊,日本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比大学可以接收的人数还要少。有道是,商品社会,不是买方市场就是卖方市场,大学放下身段到处挖学生,也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日本今天的上大学如此容易,是否代表着在它高速经济发展期的时候也有同样的现象呢?其实并非如此。日本在高速发展期的时候,由于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出现过26个人考取同一大学的位置,而只有3人可以入选这样的情况。所以在很多日本人的记忆之中,当年的高考也如同独木桥一样令人惊心动魄。
1966年,日本第一流的庆应大学入学考试已经开始,来***访的《每日新闻》记者松田百无聊赖地等待着考生们从考场中出来的时刻,却在考场外的路边,捕捉到了这样的一瞬。
松田按下快门的时候听到,伏在地上的母亲在喃喃祈祷:“请让孩子顺利过关吧,若有万苦,皆加吾身。”
1966年,日本第一流的庆应大学,入学考试已经开始,伏在地上的考生母亲在喃喃祈祷:“请让孩子顺利过关吧,若有万苦,皆加吾身。”
这张照片在那个时代感动了无数考生。
1966年,正是出生于日本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少男少女开始步入大学年龄的时代。然而,教育却无法轻松跟随人口的增长。尽管这一年日本大学入学名额破天荒地达到了75万余人——不但空前而且绝后——但大多是付费的普通大学或者相当于我国大专的短期大学。东京大学,庆应大学这些真正优秀大学的考试,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鬼门关”,“独木桥”。
入学考试的噩梦,不但缠绕着当时的日本考生,也缠绕着日本的母亲们。由于她们的存在,东京祈祷考试顺利的初天神神社,祈祷愿签的价格从最初的250日元涨到1969年的1000日元,到1***6年涨到2000日元。
旁听后辅导,到学校接送孩子,除了上考场考试,母亲们把所有一切能做的,都做了。“受验妈妈”,“教育母亲”都成为那个时代日本独创性名词。至今,日本的学生们依然保留着上“塾”——也就是补习班的习惯。当然,他们今天已经不需要走独木桥。
如今,日本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的高考,高三毕业前只有一个叫“学力水平测试”的统一考试,但分数不权威只作参考,而且不是必须参加,要上大学各校有自己单独的入学考试。
正是由于日本当年高考也被视做独木桥,因此日本也曾经出现过高考的舞弊现象。日本最著名的庆应大学曾经发生在入学考试中,教授将考题泄漏给了考生一事。由于考题泄漏使庆应大学的学生们不能反映公平竞争的入学精神,所以与此案相关的舞弊人员皆受到开除、罢免公职等处分。这种严厉的处分也阻止了日本大学中舞弊现象的进一步蔓延。
也是因为高考的独木桥现象,办学校,在日本的经济***展时期被认为是一项赚钱的事业,名利双收。所以,日本的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数量越来越多,而学费却因为竞争而不得不减了下来。
1960年代,日本高考生家长在为子女祈福。
日本进入高龄少子化社会,成为对这些大学的沉重打击——适龄学生越来越少,现在高中毕业生与大学招生人数基本是一比一,而其中还不乏毕业出国上大学的。所以虽然早稻田,庆应,东京,京都等名牌大学收分极高,不容易考上,但日本的高中生只要有个脑袋就有大学上并非虚言。
实际上,日本各大学收学生的能力远在目前在校生数量之上。于是,上大学,在日本不再是大多数学生的独木桥,却是相当数量大学的生死关。很多大学面临的情况是,如果招不上学生来,自己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要关门的。有了学生,不但可以得到学费的收入,还可以获得日本***的教育发展补贴,则满盘皆活。
所以现在的日本,倒出现了大学教授到高考生家推销大学的情况。
除了部分公立大学以外,教育成为商品,在日本不是新鲜的事情。不过,既然是商品就要随行就市,所以,教育商品化,也有饱和的一天。
不过,日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甚至还给那些无以为继的学校拨发教育补助金。这看似愚蠢的做法,其实保证了日本的科技发展基盘——和美国一样,日本没有科学院,一个大学,其实就是一个研究所,无论它收学生还是不收。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办教育,总是有益于国的。
不过,这样轻易能上大学,反而让人们有些怀念那个需要全力冲刺才能进入象牙塔的时代,特别是那些“若有万苦,皆加我身”的母亲们。
--------End---------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来源丨嗨,欢迎关注看天下实验室!《看天下》杂志原创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一起去过有趣而丰盈的人生。作者丨萨苏
121我二胎备孕生女儿的“成功”经验
日本也有高考吗?他们是怎么考试的?
中国备受瞩目的高考已经结束了。
于我们的教育来说,高考是一次最重要的考试,几乎是一考定终身。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高考是一次公平的竞争,和家庭、财富、地位都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都可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所以可以说,高考成绩的好坏,可以关系到人生的道路,其实,高考也不是中国的特权,就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有这样的考试制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他们到底是怎么考的。
不像中国高考那样“一考定生死”。日本考大学的方式要比中国多一些。
相较“独木桥”的我国来说,日本进入大学的方式要多一点,日本高考主要分为“一般入学选拔”、“推荐入学”和“AO入学”三种入学形式。
从下图可以看出,一般考试入学选拔的比重占了1半以上。
在教育方面,日本的实力确实没得说,从世界上来看,都可以排上名次的,如果在亚洲地区,那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到目前为止,25名日本人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在亚洲肯定是第一了,除了欧美的一些国家,这就是第一名了。
日本之所以发展很快,就是因为经常有各类科学家出来,科学家都是从考试中慢慢选***的,我们还是从他们的考试制度上来看看吧,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痕迹!
一、一般入学选拔
这个考试方式有点像中国高考,但又有些不同。
相同点:日本的一般入学选拔也是全国性的公开考试。
给予日本学子一个同台竞技的机会,是一次全国性的、公正公开的考试。
不过,其区别也是很大的。首先在难度上,它要比中国的普通高考在难度低了许多,基本上来说只要稍微认真点上过日本高中的人,都能考得还不错的那种。
另外在考试方式上也有很大区别,日本的一般入学选拔分为两次。第一次是每年一月份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这个考试有点像我们国家的“会考”。主要目的是为了衡量备考生的基础学识,并成为一个门槛来衡量你最终能考去哪类大学,这又有点像我们高考考完之后的划线。
而第二次为各个大学自主举行的“个别学力検査”,一般是各个大学针对考生的专项知识、特长、志愿等等进行一次统一评判。考试内容也多有不同,不过总的来说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小论文(作文)、笔试、面试等等。另外,考生是可以参加多个学校的第二次考试的,选择性要比国内稍微宽松些。
不过这里有一个重点,虽然第一次的“入学中心考试”是一次“划线”考试。但并不是说你第一次考试考不好就进不了名校了。
日本大学评价你是否能够进入该所大学就读的标准,一般是将两次考试的成绩按比例划分之后评定的。换句话说,只要你第二次“个别学力検査”考得足够亮眼,就算你第一次“大学中心考试”考得再不好,你也有机会进入东大。这样做的做法是为了给大学一个自主选拔人才的机会,毕竟这个世界上偏科的,最终被世俗所不理解的人才太多了。
再看看我们的高考吧,其实不用介绍的,我们都是高考过的。就是一句话:“一考定终身”,所以才会出现考生着急晕倒考场,家长着急顶着烈日等待。而且我们的考试制度也不一样,全国考的不一样,难度自然也不一样。不同地区分数线不同。
在日本,教育***显得更均衡一些,因为在他们的每一个县都至少有一所国立的大学,在教育这个层面来看,是没有偏远地区,是教育***平衡的体现。就是因为这样的公平对待,所以他们的教育一直发展的不错,值得我们学习。
二、推荐入学
这主要是私立大学,例如: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这样的大学会***取的一种入学手段。
通过审核学生在校的学习,体育,艺术成绩,还有大学特定的专业的成绩和调查书之后由校方任课老师向大学推荐这个学生入学的这么一种方式。
三、AO入学(Admission Office)
“AO入学”即自荐入学。这项考试对于学生的学科考试的成绩要求较低。多以面试,小论文的形式选拔学生。同时会比较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报考志愿的学生需要提供调查书,活动报告书,学习***书,志愿理由书等资料供学校方参考选择。如果接收到了面试的机会,能成功入学的机会会比较大。
那么这么多种考试种类,日本的“高考”能做到公正公开吗?
日本高考亮点:
公平得到保证。没有任何地域差别问题。
户口东京的考生和户口冲绳的考生,在择校上是完全平等的。不会因为你是东京人,东京大学就降分降低标准录取。全日本考生,进入东大的标准都一样。
同时也没有特长生加分的制度,可以说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考试环境。
不过由于日本有那么一点“唯学历论”,所以高考在日本有一点“一考定终生”。当所有人都想名校而不可求的时候,便诞生了“浪人”和“塾这样的东西。”
和中国一样,参加高考的学生,除了应届生,其实还有很多往届落榜生,在日本被称为“浪人(ろうにん)”,一次高考失利称“一浪”,二次失利称“二浪”,三次以上统称“多浪”,在家自学的被称为“宅浪”。还有一种情况是已经升入大学,但由于自己所在的大学不理想,想再考一个好的大学而参加高考的学生,这类学生被称为“***面浪人”。
而由于现在日本社会实行的“宽松教育政策”,***是禁止学校开“私灶”的(除非学生成绩太差了)。这就带动了与高考相关的产业——塾。
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日本的考生就要想方设法的进行补习。而塾就是这样的一种场所,其中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代代木教室、河合塾、骏台预备校等。以擅长收集各种私立、公立大学的考试资料和信息而著名。
这些补习班收费很贵,如单科补习就要15万日元,如进入一所好的学校进行全面实习,约需100万日元,其中学费60日万,杂费40日万,这相当于普通大学一年的学费,如果再将生活费计算在内的话,在日本做个考生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不过,由于近些年来日本就业人数的减少。日本社会上的“唯学历论”正在逐渐的稀释。这也造就了现如今的日本并非只要考大学一条出路。更注重职业技能养成的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日益成为日本考生的另外一些选择。
而这些以培养职业人才的学校,以其高就业率这项优势吸引了大量日本学子前往就读,毕竟现在的日本也有着美如***里美那样的东大生也找不到工作的惨状。
总体来说,日本高考不是“一考定终生”,考试形式兼具人性化和公平性。
文章的最后借用一句话:人生的旅途或许是一趟火车旅行,文凭可能只是你的一张车票。你在哪里上车在哪里下车其实并不是很重要。真正主要的或许是你沿途的风景、遇见的人、和下车之后再继续去旅行的能力。
不管怎样,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高考是一次公平的考试,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别人有好的地方,我们需要借鉴,当然了,我们也有更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
为何说日本教育的去宽松化并不是重视应试教育?
据报道,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作为一个人口稠密、民众普遍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日本几乎所有家庭都希望多出来的钱可以资助孩子上大学,于是,上大学的考试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但是通过日本的人口数据发现,1992年,日本18岁人口达到战后第二次婴儿潮高峰,之后,直至2014年的22年间,18岁人口从205万减少至118万,降幅达42%。
报道称有专家表示,过度应试教育是有问题的。不同国家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国家的政策可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些则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日本教育现在去宽松化,并不是说要做应试教育的意思,而是说,原来“宽松教育”的政策走错了方向,达不到原来的目标,现在需要做出新的改变。
教育体系大多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要进行选拔,要把学生区分出来,让学生和学校要进行匹配。所以,我觉得,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上来考虑这个问题,好的教育要通过一定科学的办法,把“材”区分开来,然后才有可能有效地去“施教”,如果不“因材”的话,结果可能是过度教育,也可能是不足的或者是无效的教育。
专家称用考试把学生区分开来这件事,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使得这件事变得更科学。好的考试制度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试的科学性,制度能否真正地把人给区分开来,二是多元的区分,每个人有不同的“材性”,三,考试制度也有公平性和成本的问题。
日本的高考有多难?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当然,这个国家对高考也是看的格外的重视,高考本来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考试,所以,高考对于很多日本考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在很多日漫上面看到,高中里面有很多美好的爱情故事,十分浪漫,而且校服都特别好看,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中国学生总是在抱怨自己的高中生活有对辛苦,但是日本高中生同样也不轻松,他们也有高考,通过高考,会淘汰掉很多人,所以,为了被名牌大学优先录取,他们也要每天疯狂的学习。
日本不像中国,日本的国土面积就这么大,所以,日本的名牌大学也没几个,但是中国的名牌大学却是遍地开花,日本的淘汰率要比中国高得多,即使在高考中发挥出色,但是比他强的人还有无数个。
日本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稍有不慎,立马就会被淘汰。
独木桥和高速路
我从没想过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直到看了电视剧“山海情”中关于它们之间的解说和论断,仿佛明白了什么。马得福的醉酒或许更能说明什么,这是他的人生路选择,又何常不是我辈的选择,只是选择的不同,结局也不同。
独木桥和高速路各有各的好,好坏也不是一时能分晓的。正如你选择了高速路,大道平坦,速度也快,甚至还能加速超车,但高速路容易让人麻痹,麻痹了就会翻车,出事故,出大的事故,到时从头再来或许都没机会了。独木桥虽然难走,但时刻会提醒你,保持警惕,掌握平衡,走过去就是柳暗花明。
马得福选择了走独木桥,选择了他心中认为正确的路,他把他的政治生命也压上去了,所以那一刻他醉了,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喝的大醉,心里不知多纠结,多痛苦。可他醉的清醒,终究还是选择了独木桥,看似艰难,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收获,他按着自己的意愿活着,平凡而透彻。
马得福是马得福,电视剧是电视剧,独木桥和高速路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怎样走?主要在走的那个人,他想要什么?想活成什么?好坏不是一时的,但最终还是会分的清楚,分的明白,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选独木桥,还是高速路,在于那颗滚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