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部队考编制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部队考编制是什么意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部队军以上的编制是怎样的?
再往上就是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装警察部队)和战区。部队平时管理和训练由军种负责,指挥由战区负责。省级军区由中央***国防动员部领导(隶属陆军的新疆军区、***军区、北京卫戍区除外)。
这是能公开的,具体的在网络上不能说太详细。
唐朝军队的编制是怎么样的?
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折冲都尉(正四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以营为基本单位。按军种的功能和配备还可分中垒、屯骑、射生、越骑、步伍、长水等。其部属官品级依次为:别驾、长史、六曹尉、参军。主管各地戍军及军户,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1000-40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于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专事天下军马,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督京师兵马外其他各卫还兼领关中三百多府府兵。最高上将军基本不设、以大将军总领诸卫、十六卫每卫长官为赐号将军、下设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每卫维持卫军25000-40000人,所领为常备军。卫军基层营编制略高于府兵,习惯统称为鹰扬卫,营官上多一级旅帅,长官为鹰扬郎将,品级高于府兵果毅都尉。约常备兵马二三十万左右。
古代军队中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的编制吗?
近代军事上那种整齐划一的军、师、旅、团等军队编制单位,在古代也是有的,但特点是最高部队编制单位的人数普遍不多,没法跟今天的编制单位比。
汉代的军队编制叫做“部典制”,最高军事单位是“部”,也称“营”,定额为1000人,部的军事主官叫做“校尉”,部之下有“曲”的单位,人数也差不多是1000人,部和曲的区别只是军官级别上的,部的校尉是比二千石,相当于副部级,曲的军候则只是比六百石,相当于副处级。曲之下有屯长、队率则是相当于营长、连长的基层部队主官。
宋代的军队编制的最高单位是“营”,每营定额500人,营的主官是“指挥”,其下有“都”,定额为100人,主官是都头,指挥和都头在宋代都是低级军官,平时负责训练带兵,真打起仗来,这么小规模的部队是不管用的。一般会以“营”为单位重新调配和编制。
南宋以后,因为常年打仗,在营之上设置了“军”,每个军的由几个到几十个营组成,因此人数不等,军的主官叫“统制”,如果战事激烈,还会在“军”的基础上编组多个“统制”组成一部作战部队,主官叫做“都统制”。
宋代“营”以上的军事单位,编制不稳定,人数不固定,只有每营500人的编制是稳定的。
不过,明朝前期的卫所制度却是很典型的整齐划一的军事编制单位。只不过在实际中并不适用,后来基本上废掉了。
朱元璋带领手下兄弟起兵以后,部队越打越多,但各个将领统领的部队人数并不整齐,各级将领的官名也是乱叫,有的叫元帅,有的叫总管,有的叫枢密,五花八门。1364年朱元璋“立部伍法”,确立了以“卫”为最高军队编制单位的体制。
每卫大概有士兵5000人,各级将校600人,共计5600人。当时的规定是,每卫设指挥使(正三品)为主官,后来明代的各部尚书(正部级)是正二品,各部侍郎是正三品(副部级),所以军事编制上的卫指挥使,相当于副部级***,跟今天的“正军级”军官相当于副部级干部是一致的。
所以明代前期的“卫”就相当于今天的“军”的级别。只是人数要少得多罢了。
卫之下设置千户(1000人)、百户(100人),总旗(50人)、小旗(10人)四个等级,一个卫即有10个千户,1个千户有10个百户,1个百户有2个总旗,1个总旗有5个小旗,非常的整齐划一。
所以总的来说,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普遍人数比今天的军师旅团要小得多,并不适应于大兵团作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部队考编制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部队考编制是什么意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