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中专生学霸级别无缘高考人生遗憾
升上初中,年段三百多名考生中,总分排名我从未跌出三甲之外,到了初三更是稳坐第一名宝座,连复读生都考不过我。
奈何当时的政策,成绩最好的去中师,其次是中专,最后是一中,连一中都未考上的,只好回家种田。
父母亲甚是高兴,作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觉得三年之后就可以拿工资了,是件挺光彩的事。
而我,没有表现出什么惊喜,于我而言,生活的阅历是一片空白,职业的好坏我完全没有概念。
中师三年毕业,当时我未满18周岁,1996年8月被分配到农村小学,扎根山区,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后第一个月工资324元,至死都不会忘记。
从这所农村完小调到另一所农村完小,又从这所农村完小调到下一所农村完小。
教师生涯跌跌撞撞十年,期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中毕业的打工仔过年炫耀着花花绿绿的钞票,不时传来的成绩不如自己,进入一中的同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落脚的消息,再看看自己可怜的薪水,地位的低下,生活的无趣,让我一次又一次深陷在迷茫和不甘中。
我本优秀,奈何如此,必须做出改变。
幸好在教书育人期间,我参加了自学考试,获得了中文专业大专文凭。
2005年9月,我以大专文凭参加了福建省公务员秋季考试,笔试面试均第一名,成功上岸。
70后不少人,当年直接上了中专,而同学却上了大学,他们遗憾吗?
笔者也是70后,对此深有感触,每当同学聚会时,酒喝到六、七分,座位上一片感慨声,没有上过大学的同学,虽然有些早生花发,仍然掩饰不住内心满满遗憾。
追忆往昔,岁月如风,往事如梦。
那个时候初中可以直接考中专,有几个同学选择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或者小学当教师,现在仍然奋斗在教育战线,孜孜不倦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现在社会讲学历,中专学历现在有点落后,所以只能跟着时代跑,有奋斗精神的准备上成人大学,感觉精力不济,只能守着工作,不在梦想创业。用他们话说,守着老婆孩子每月拿着工资,跟着地球转,每天盼着学生听话,工作不出差错那就谢天谢地。有几个老师教初中,头发落得很厉害,看得出老师这份工作压力很大,并不是很轻松。
有几个同学初中毕业后上高中,然后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机关,一部分进入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混得不错,他们中间大领导、大老板没有,但是铁饭碗旱涝保收,两口子双职工挣得钱够花,对于工资也满意,基本上都是两套或者几套房子,跟一些80后,90后房奴相比,有优越感,就这一点他们相当满意。
财务上没有很大压力,这些人闲暇时间带上老婆、孩子自驾旅游,上山西、下河南,祖国名胜转个遍,然后在酒桌上吹一番见闻,赞一句祖国河山太美好,有些托亲戚朋友福,海淘一些外国货,吃饭时拿出来炫耀一番,更有人到马尔代夫、新加坡,远一些的跑到法国埃菲尔铁塔、德国莱茵河开开洋荤,很多人表示人生只有一次,趁有时间,有心情乐呵乐呵,因为再过十年就走不动了。
在一起聚会喝多了,心里话就说出来了。上中专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上大学表示遗憾,他们并非对现在工作不满意,而是觉得自己没有体会上大学滋味,觉得人生少了一个环节,青春岁月,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没有重来机会,没有搭上大学这辆车,那就永远错过去了,他们为青春之花没有怒放而感觉遗憾。就像现在网络上所说,上大学没有谈一次恋爱,等于没上大学一个样。
其实细细想起来,生命对于任何人都一样,你选择了怎样人生之路,它就回馈你怎样一个未来生活,上中专和上大学,在当时是不同两个概念,对于70后来说,他们当时上学选择是根据家庭条件和自己学习成绩,优秀生最终没上成大学,感觉不忿,学习一般最终考上大学,是命运眷顾。大多数同学他们感觉知足,因为今天酒桌上少了很多当年在一起唱歌的同伴,有些同学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辍学,连高中都没有毕业。
曾经的中专生质量堪比985,为何会沦落到无人问津?
人十二天不能吃,舒安可一天不能吃。陆友燕:一个人十二天不能吃饭,一天不能不看书。由此可见读书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读书不仅能让人变得聪明,还能让人改变命运,飞到枝头变成凤凰。三十年前,努力改变命运的一代,是现在被人看不起的中专生和师范生。当时考上师范中专是福气。现在人们嫌弃、看不起的中学,是过去最光荣的学历。当时的中专、中专都是刚开始分配的,甚至有机会进入干部编制。
在当时,这是一个适当改变命运的机会。当时的青年男女都不急于好好学习。当时之所以设立中专、中专,是当时国情的需要。当时正处于***展阶段,社会需要大量人才打造市场和项目。因此,当时国家推行中专、中专,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为国家服务的人才。如果把中专和92年以前的中专的师生比到现在,基本等于现在大家向往的985,211学校。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香伯伯是一名中学,师范生。当时我考上了中学,中学是农村孩子最渴望的东西。因为只要你考上他们,就意味着你的命运会改变。编制定为城市户口或包工作基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你觉得中专和中专好考吗?一个县一万个考生只录取前50名,这是严格的万里挑一的标准。但是,要想有参加中专考试的资格,前提是需要通过预审,名列前茅,才能拿到“资格证书”参加中专考试。
与中专相比,中师在某种意义上更为严格,考上中师的学生,无论是素质还是学习都必须优秀。入学考试结束后,需要进行多学科、多项目的强化训练。现在人们认为中专不如高中。那时候中专是年级最高的。只有失去中专的人被迫选择高中。而且当年的高中录取分数线远低于中专和师范,也就是说当年有中专和师范的都是正人君子和学霸。相比今天的985,211学生,不会差。
录取要求也不再那么高了。一方面是国情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外资的进入,使得很多外国公司在中国扎根。当时外企的职位在薪资***上远远优于本土企业,所以很多人涌向外企发展。外企看重学历和能力,所以更看重学历。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自然中专和中专没有任何含金量。数据显示,2018年本科生录取率为70%。
三十年前,中专师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很多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契机。当时很多农村孩子通过读中专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今天的985,211学生只比普通学校的学生领先一步,尽管他们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更优秀。他们还是要自己选择工作,找工作。当然,当时的中学生和师范生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量中学生进入技术岗位填补劳动力需求,师范生成为教师教育村民,为农村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