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孩子想去参观山东大学和山东师大校园什么时候能开放呢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了,考生们现在等着出成绩,然后报志愿。山东是高考大省,同时也有很多名校,比如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等,都是全国很多考生心仪的学校。每年不管是山东省内还是省外都有很多考生,把报考的目标学校定为了山大和山东师大。
在报考志愿之前,很多高考生其实很想来到济南参观一下山东大学和山东师大两所学校的校园,特别是山东大学和山东师大的老校区,建筑古色古香,非常有特色,也有很深的历史积淀,堪称历史文化景点。不管孩子最终能不能考上山大和山东师大,能到校园里走一走,参观一下,对孩子本身也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但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发现一个麻烦,就是目前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等等高校,依然是对校外来客封闭的,这还是延续着过去三年的管理办法。
过去三年时间里,大学校园封闭其实是无奈之举,当然也是防范之举,但是从今年以来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像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都已经开放了,为什么大学校园却始终不开放呢?
当然也有网友说了,像山东大学和山东师大目前都已经向校友进行了开放。虽然说校友人数也不在少数,但对于全社会而言,肯定还是杯水车薪的。
就全国高校而言,上海的高校比如同济大学,从五六月就开始逐渐开放了,据当地媒体的报道,开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市民有秩序地到校园里去参观,对于提升公民的素质也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很多高中生,特别是高考生能够进入到这些高校里,提前感受一下大学的氛围,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记得三年以前,山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在济南老城区非常有名,位于经十路和文化东路之间,很多人都喜欢从经十路穿越山东师大的校园走到文化东路,感觉就跟逛公园一样,而且校园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浓厚的书香味道,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感觉大学的深度和厚度,让人觉得学习有多么美好。
目前其实不仅是山大和山师,包括北京、南京、杭州的很多知名高校,其实也没有完全向社会敞开,不敞开的原因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毕竟敞开了之后,要比不敞开给学校增添更多麻烦。
但是作为高校而言,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应该是给自己添麻烦,而是作为社会的公共文化设施,如何更好服务广大市民和年轻人,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校园应该逐渐开放,特别是马上就进入暑***了,很多高中生,特别是高考生都有进入到高校校园里参观的愿望,这种愿望是很美好的,高校没有理由继续封闭,甚至说如果不对全社会开放的话,哪怕只针对中学生和高中生以及家长开放也是说得过去的。
总之高校希望吸收到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校只有敞开大门,让社会更了解这所学校的魅力,大家才更愿意报考这样的高校,所以高校校园开放,对于各方面都是有好处的。
您认为高校是否应该抓紧向社会开放呢?欢迎留言讨论。秀才不出门纵论天下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秀才。
山东大学什么时候可以游玩
山东大学开放时间:开放式学院
山东大学景点介绍: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今天的山东大学,由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正昌研究员任党委书记;著名青年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展涛教授任校长。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迁徙分合、春华秋实,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镇。著名文学家闻一多、老舍、梁实秋,史学家郑鹤声、童书业、黄云眉,医学专家孙鸿泉、尤家骏、张汇泉,化学家邓从豪、朱兆良、薛群基,生物学家童第周,物理学家王淦昌,数学家潘承洞,内燃机专家丁履德,力学专家刘先志,电力工程专家薛禹胜,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国学***季羡林,著名诗人臧克家等一大批学界泰斗、栋梁之才都曾在此执掌教鞭或蒙沐教泽。百余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经过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辉煌与发展,不仅奠定了“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享誉甚高的人文学者,以及像《文史哲》这样备受关注的学术阵地,而且数理研究也取得了令世人仰慕的成绩,跻身于中国著名学府的行列,成为教育部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被《大英百科全书》列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山东大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学科更加齐备,规模更加扩大,成为国家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7月,在党中央、***院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委、省***将隶属于不同管理体制的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创建于1911年,是直属国家卫生部的重点医科大学,曾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原山东工业大学建立于1949年,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工科院校,是山东重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也是山东省属院校中惟一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揭开了山东大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山东大学校本部坐落在山水秀美的泉城济南市,有东校区新校、老校、西校区、南校区、齐鲁软件学院和南外环新区六个校园,形成了“纵贯经十东西、横跨外环南北”的校园布局,并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滨城市----威海设有分校。学校总占地面积5687亩,现有在职教职工7898人,全日制研究生10755人(其中博士生2120人),本专科生42736人,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在校生41935人。学校有30个教学院(部),3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实习医院,并设有研究生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81个(含自主设置博士授权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硕士授权专业25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硕士点7个,本科专业106个,形成了完整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在3654名专任教师中,两院院士6人,双聘院士24人(含杰出人文学者2人),***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8人;教授920人,博士生导师486人,外聘博士生导师99人。我校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我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6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4个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85工程”期国家重点建设科技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12个。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拥有128个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0亿元,基建面积209万平方米,图书资料731万册,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图书文献保障体系;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开放、共享体系,使用效益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形成了先进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和数字化校园环境;形成了开放、大气、凝重、优雅的校园氛围。是“山东省文明校园”、济南市命名的“花园式庭园”。
山东大学的发展一直得到***中央、***院和山东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共同签署重点共建山东大学协议,使山东大学跨入全国21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百年校庆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山东大学题词。***同志的题词是:“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同志的题词是:“齐鲁大地,人才辈出;百年学府,再创新章。”
新世纪、新山大、新机遇、新发展。山东大学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和己任,担承社会责任,致力学术繁荣,培育民族中坚,服务社会发展,探求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全面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学校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一片生机盎然。合校五年来,我校稳步而顺利地实现了实质性融合,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学位点建设大幅攀升,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被教育部赞誉为“合校成功的范例”,2004年进入中央直管的副部长级大学行列。2005年8月22日,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签署继续重点共建山东大学的协议。
山东大学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富有创造力的研究生。我校秉承“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文化,弘扬“求真务实,开放拓新”的校风,致力于培养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校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大力吸引优质生源,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进行教育创新,实行了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公共外语、计算机实施分级教学,在全国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三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求学经历、社会实践经历,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山东大学具有雄厚的学术科技实力。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综合性、开放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要求,坚持以“整体跟进、重点突破、以人为本、强化创新”为指导思想,突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2001-2004年,我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09项,其中承担国家攻关课题30项、“863”课题72项、“***3”课题37项、军工项目31项、重大重点基金课题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共计320项,承担科技开发(横向)项目1330项;科技经费为72261.3万元、实到科研项目经费为53447.3万元,其中,2004年科技经费和到位科研项目经费分别为25380万元和16580万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166.5%和186.7%;共鉴定科技成果475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34项,在教育部公布的提名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连续4年获奖总数均列全国高校前三名。我校连续十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进入全国高校前十位;近年来被EI收录论文保持在全国高校十位左右,被SCI收录论文的引证总数也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我校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也呈现良好势头,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率大于60%,形成了山大华特上市公司和山大鲁能、山大华天等40余家高新技术科技企业,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山东大学国内外合作交流十分活跃。我校面向社会、面向海内外,构建了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格局,服务地方取得重大进展。学校推动校地合作,特别是面向山东省和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开展科技文化、人才培养、社会建设等各种服务,近四年我校与地方、企业共签订科技开发合同1321项,与济南、潍坊、临沂等地市及鲁能集团、将军集团、浪潮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全面合作关系,在校内共建了20余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产学研基地,在校外建立了88个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对接,搭建起学校科技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科技进步、地方和企业服务于我校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积极推进校校合作,先后与武汉大学等15所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启动了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互换培养(访学)、师资共享、科研合作等内容的交流项目,现已接收国内14所高校访学学生共1227人,派往国内9所高校访学学生共914人。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先后与美国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7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协议关系,与10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近5年共有2000余人次出国(境)访问、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及合作研究;接待短期交流、访问考察人数达2500多人次;举办国际大学校长论坛、“2002ICM国际数学家大会”卫星会议等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47次;参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国际合作AMS等多项国际尖端科研项目;聘请长期专家127人次,短期专家近400人次;现有各类留学生近2000人,分别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在新加坡建有孔子学院;我校也是国内10所"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
在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全面提升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经过“十一五”期间和更长时间的建设,到建校120周年之际,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华东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开放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融于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使百年山大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成为海内外学子治学与成才的理想殿堂。
山东师范大学什么时候开放
山东师范大学开放时间:开放式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景点介绍:
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于1950年10月29日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1981年,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批准,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4月,山东省化工学校并入。
学校目前有校本部、长清校区、北校区三个校区,约占地30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建校55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发展并举,立足教育,服务经济,砥砺耕耘,自强不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系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16万多名合格人才,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为科教兴国、尤其是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被评为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获得山东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现设有22个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122个。64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5个,师范非师范性质兼有的专业8个,非师范专业41个),是***院、教育部批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培养单位。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700多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3000余人,外国留学生200多人。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较大的图书馆,藏书280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较大的图书馆,藏书280万册,有中外文期刊6000种,电子图书21万册,电子期刊6600种。
学校建有电子文献检索中心、高速宽带校园教育科研网。学校设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附设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外语培训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现代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地方史研究基地、山东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山东省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等14个省级研究、培训机构。设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有6个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进入山东省十五重点强化建设工程。3个学科被批准设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编辑出版《中国人口***与环境》、《山东师大学报》、《山东外语教学》等6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造就一支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学术科研水平一流、思想道德品格高尚、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5位院士被聘为我校***教授。全校在职教职工2253名,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教授、研究员270多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70多人。博士生导师89人,硕士生导师近5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20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648人,设有8个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8个校内特聘教授岗位。1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获教育部颁发的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3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7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41人(次)被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7人(次)享受***院***特殊津贴,35位教师获得全国***教育基金奖。
另外,学校聘请10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任***教授。学校具有从严治教的优良教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以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以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实行选课制,开展按学院招生、辅修专业、双学位、二次挑选专业等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和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9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4项,获奖总数及层次位居省属高校首位。自2003年以来学校本科招生***全部列入重点批次录取。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硕士考博士率均超过30%,个别专业达到6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加强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重要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3项目3项,国家高新技术发展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项,国家攻关项目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0余项。学校年度科研经费达到2400多万元。
2004年被SCI收录科技论文108篇,居全国高校第67位;科技论文被国际引用数量居全国高校第53位。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200多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1项。学校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00余项,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加强与教育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联合建立8个研究所和中试研究基地,与山东省东营市联合建立了中国千亩盐生植物园。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70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讲学、合作研究,聘请200多名外国专家来校任教、讲学。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院校结为友好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空间,成立了中韩合作国际商学院,开展了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互派留学生等工作,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都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或示范学校,已成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的名牌学校。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为建设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高水平的山东省重点大学而奋斗。
山东大学2022秋季开学时间
山东大学秋季开学时间是:老生返校:9月4日—9月5日(周六、周日),其中,9月4日本科生返校,9月5日研究生返校。新生报到:9月7日(周二),2021级新生报到。山东大学发布2022年秋季学期学生开学工作安排,在校生返校时间为9月4日-9月5日(周六、周日),其中,9月4日本科生返校,9月5日研究生返校。9月7日(周二),2021级新生报到。2022年山东大学新生报到时间为9月6日,接站时间为9月5日12:00至9月6日24:00。2022级新生在8月15日后登录山东大学电子迎新平***善信息。请凭山东大学录取通知书、高考准考证和有效***件原件来校报到。
山东大学新生开学时间2022
2022年山东大学新生报到时间为9月6日,接站时间为9月5日12:00至9月6日24:00。2022级新生在8月15日后登录山东大学电子迎新平***善信息。请凭山东大学录取通知书、高考准考证和有效***件原件来校报到。
报到地点:
中心校区(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经济学院、数学学院(含少数。
民族预科新生)、物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基础医学院(含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药学院。
洪家楼校区(济南市洪家楼5号):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软件园校区(济南市舜华路1500号):微电子学院、软件学院。
兴隆山校区(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齐鲁交通学院、体育学院。
青岛校区(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生命科学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新生入学后的校园卡、校园网(含无线上网)、电子邮箱等使用说明及相关提醒请在迎新资讯栏目中查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