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河南女孩蒋多多大胆抨击高考故意考0分现过得如
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观。──拉吉舍夫
高考,是我国数千年来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寒门子弟,改变一生命运的契机。
在众人过“独木桥”的高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之中,莘莘学子们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一路奔着最好的学府而去。
虽然高考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机会,但正因为有了高考,才让更多人拥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尽管我们对高考又爱又恨,但终究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而著名作家莫言曾说过:“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事实也确实如此。
2006年曾有一位考生,在高考试卷之上写下8000多字批判高考的文章。
并且故意违规答题考了零分,这个考生为何这么做?考了零分后的她如今生活得怎么样了?
这名考生名叫蒋依依,在2006年屡屡登上新闻热搜,成为国内一时的热点人物。
然而登上新闻的原因,并非是她考下高分,而是蒋依依公然挑衅高考制度。
在试卷上写下批判高考和教育制度的文章,她为何致自己的前途于不顾,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出生寒门-却有一个作家梦
蒋依依是河南省南阳市,一个农村的女孩,家中父母都是农民,蒋依依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虽然家中贫穷,但父母仍旧起早贪黑,辛勤劳动以供他们读书。
蒋依依的大姐,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了这个只有,150户人口的村落里的第二个大学生。
蒋依依的父母,为了供孩子们读书,欠下不少外债。
而她父亲,更是为了孩子们的学费,当上了保险推销员,早出晚归,为钱奔波。
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三个孩子都上大学,以后有出息,走出农村。不要像自己一样受穷受苦。
蒋依依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一直成绩优秀,在班上名列前茅,家里堆满了她从小到大的奖状。
高一和高二仍旧是班里的优等生,如果按照她的成绩,考上大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从高二的下半学期开始,性格内敛的蒋依依突然迷恋上了写***,她的短篇***在杂志社发布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写***的道路。
于是在课堂和自习上,蒋依依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根本无暇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而文笔很好的她,获得了同学们的称赞,但在老师眼里一个临近高考的学生,每天写***,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所以老师多次教育蒋依依,但是蒋依依却认为老师们在阻止她,不理解她。
厌恶高考-试卷上书写批判文章
蒋依依从此便对学习和高考,产生了抗拒厌烦心理。而这一切得不到倾诉的她,便把高考的考卷当成了发泄对象。
蒋依依按照自己的***,携带蓝色和黑色两色笔进入考场答题,这样做就违反了高考规定。
而蒋依依更是在高考试卷上,洋洋洒洒写出了8000多字的文章。文章中字字针对我国教育制度。
蒋依依写下了“星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中才能发光,到了地上就成了冰冷的陨石...人有不同的天赋,老师只有发现学生的兴趣,把他的兴趣发掘出来”。等的一些观点抨击当今的应试教育。
蒋依依还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笔名,随后离开考场。
虽然蒋依依的行为偏激,但她所指出的一些教育问题也并非全无道理。
其实蒋依依内心是很害怕的,她不敢面对含辛茹苦供她上学的父母。
蒋依依思考再三之后,带着自己仅有的两百块钱存款,坐车去郑州找正在上大学的姐姐。
而姐姐得知妹妹的行为之后,生气地骂她幼稚,说她是自毁前途。
姐姐也不理解自己,蒋依依沮丧地离开了郑州,准备前往外地打工。
但是由于自己年龄太小,没人愿意用她,就这样蒋依依又回到了姐姐的学校,在姐姐宿舍住了几天。
而在姐姐的大学,她却丝毫不喜欢这里的环境,她认为大学生非常现实,眼里不是钱,就是谈恋爱,更加觉得自己不上大学的想法是对的。
蒋依依后来又回到了家乡,在叔叔家里躲着,不敢回家。
国内关注-有褒有贬,零分考生最终无缘大学
但终究纸包不住火,当关于蒋依依的高考违规处理通知书,送到蒋依依家里的时候,辛勤劳动的父母才知道这一切,他们无法理解女儿做出的行为。
而蒋依依当时批判高考制度的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于她的部分论点不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有两种观点评论蒋依依的做法。
有人认为蒋依依就是高中生的叛逆行为,害了自己辜负了家人。
而有些人认为蒋依依是一个敢说敢做,有勇气的孩子。
当时著名作家二月河,对蒋依依的行为赞赏有加,评价蒋依依为“新青年、新思想、新行为”,呼吁社会给予关注,二月河认为蒋依依敢为人先,很有魄力。
后来的蒋依依没有考上大学,更没有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离开农村,外出打工,由于只有高中水平,所以只能在家务农。
如今也只能嫁人为普通农妇,继续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而曾经学习那么好的她,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她当初接受现实,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恐怕毕业以后的她,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结语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要先适应环境,让自己生存下去,再去改变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蒋依依无疑弄错了人生的顺序,太过看重梦想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从而忽视了作为一个寒门考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那就是高考。
应试教育就算再有它的弊端,但若没有它,寒门子弟这辈子都没办法和富二代一较高下。
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机会,也是蒋依依的机会,但她却没有抓住。也希望高考考生们认清现实,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16年前,那个为***高考,故意考0分的河南女孩,如今后悔了吗
16年前,那个为***高考,故意考0分的河南女孩,如今后悔了吗?如下:
如今16年过去了,那个曾在高考试卷上乱来的女孩,过得怎么样?她当初为何会做出那种事情?
结果显而易见,违规答题的她,因为故意交白卷,理所应当地得了0分。事后,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农村女孩一举成名,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了颇有名气的人物。
16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事情,蒋多多早就没有了曾经的棱角,被生活的苦涩,打磨成了一个很普通的人。
河南女孩参加高考故意耍脾气,在试卷上用双色笔答题,堂而皇之地在密封线外写上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用一篇长达8000字的文章,诉说自己的委屈,试图用这种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甚至被一些大学破格录用。
女孩名叫蒋多多,老家在河南省南阳市,父亲是一个业务员,家里有15亩土地,一家人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也能吃饱穿暖,不会让孩子们受什么委屈。
回忆曾经的一切,蒋多多感觉像做梦一样,很多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如果那年高二的时候,她没有厌倦学习,一直努力做题的话,是不是也可以像姐姐一样考上大学?
过去的事情,都已经成了不用改变的历史。蒋多多无法改变过去,只能默默接受,背负着曾经的一切迈向未来。
蒋多多的事情很特别,一直是争议不断。有人说,蒋多多会变成那样,是因为她自己很叛逆,不懂得珍惜父母辛苦创造的学习机会。
也有人说,蒋多多会做出那样的事情,是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父母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督促孩子努力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当年故意考0分的蒋多多,自信不高考也能成功,如今却被现实打败
人总是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物质,更好的日子。
追求,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且一生为之努力的。
宗教,神明,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体现。
他们把自己想要的寄托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精神世界,那里有人们想象中的一切美好,无法在自己生活的真实世界真实做到。
倒也可以在精神世界去满足,寻找满足寄托和安慰。
梦想,是追求的最高境界,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梦想,
那里寄托了人们的所有幻想和美好,人们拼尽全力去实现。
但是,梦想总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都是艰难的,没有捷径。
实现梦想,不光要靠一腔热血,还需要天赋,机遇,努力,坚持和实力,缺一不可。
这条路很漫长,很艰苦,很多人中途就下车了,因为这要理性客观考虑周全长远,不可以一时冲动叛逆理想主义。
蒋多多是2006年的河南高考生,她只是一位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
虽然父母没有文化,但是他们却很开明很懂事理,拼尽全力供自己的孩子读书。蒋多多一开始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她是一位很有自己思想主见的女生。
学习成绩也很好,学校的老师都看好她,觉得她应该能够考上好的大学,然后有一个不错的人生,不错的将来。
但是就是蒋多多太有主见了,她憎恨这种教育模式,讨厌高考模式,她喜欢写***。
她想着,她以后都要去写***的,这才是她理想的职业,理想的生活。
所以她完全没有想过她不高考的后果,没有想过她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她什么都没有想,就脑袋一热,就冲动行事了。
她在高考卷子上写八千字抨击高考制度,故意不作答不考试。
结果可想而知,零分,就这样,她无缘任何一家大学。
现在十四年过去了,她很成功了吗?
她完成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吗?
她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她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她能够稳定写作,把写作当成是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了吗?
现实是很残酷的,强者为王这个那么简单的道理,从地球的生物诞生以来就是如此。
她连高考都没有参加,她只是一位高中学历文凭的人,她没有学历没有实力没有见识。
她只是一时冲动,只是脑袋发热,舆论热度过了,作死完了,还是要面对现实,漂泊在外打工,但是以她的实力,混不下去,只能回老家务农。
空有理想没有势力的冲动叛逆理想主义的人终究会被现实打败,我们都要对自己负责,什么事情都要周全考虑。
1、做什么事让孩子想出可能的结果
生活永远都不是打 游戏 那么简单的,我们要为我们做过的每一件事情负责。
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他的不同的结果,后果,不一定每一次每一件事都会是好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教孩子考虑后果,想出每一个可能的后果,看看孩子能不能接受,有没有能力实力去承担。
2、认清自己的能力,认清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需要跨越的困难
想象当然不犯法,孩子们可以天马行空想象任何美好的事情。
但是我们要让孩子有充足且清楚正确的自我认知,认清自己的能力,在自己能力有限的时候,就应该认真踏实提升自己的能力。
认清现实与理想之间需要跨越的困难,一步步做好,而不是不切实际冲动行事。
3、养成孩子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考虑一段时间的习惯
人都是有 情感 有情绪的,这就是人情味。
情绪用的好可以帮助自己,但是如果控制不了,也会害了自己。
做什么事情都不应该感情用事,冲动,特别是大事,对自己以后会有影响的事,要冷静的考虑一段时间。
总结 :
每个人都想要追求更好的,但是世界是很公平的,想要更好的,就要付出更多,就要吃更多的苦头。
冲动叛逆理想主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不能支持孩子通往梦想,要培养孩子理性客观考虑周全长远的性格能力。
想要实现梦想,就要踏实铺垫好通往梦想的每一步路。
我是小E妈妈 育儿 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高考零分状元蒋多多(蒋多多现在过得怎么样)?
2022年的高考,蒋多多的名字被众多人熟知,那是一个比同龄人早一步找到梦想的女孩。在思想还未成熟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上的潜力,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对于还未十八岁的蒋多多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人的每一个阶段,就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有一个词语叫做“过慧早夭”,曾经的我不以为然,直到后来,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故事,开始明白这个词语真正的含义。在高中的时候,蒋多多无意识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她写的一篇***,不仅被自己的大学生姐姐夸赞,还被寄到了报社,并出版到了书籍里。对于蒋多多来说,她渐渐地觉得自己也许就是那个文学天才。可尚且高中的她,并不知道每一个天才的背后,都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才不会让天才夭折在摇篮里。靠着一腔孤勇,她在高考考场上不回答试题,写了8000字长文抨击高考制度的不公平。她自以为是的豪迈之举,没能引起想象中的轰动,除了成为人们的谈资之外,蒋多多只收获了一张0分的试卷,与大学失之交臂。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有梦想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可是如果只靠着一腔孤勇,那我们可以理解为莽撞。天赋确实存在,但后天的知识积累和坚持,才是天才养成的真正秘诀。出身农村蒋多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也只是平凡的人,靠自己的辛苦和努力养家糊口,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蒋多多的父亲是一名保险公司业务员,为了供家里的三个孩子读书,他每天都需要起早贪黑的跑业务,丝毫没有精力干家里的农活。于是,蒋多多的母亲就成了家中的主力,不仅要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还需要在家里的15亩地上挥洒汗水。蒋多多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她经常趁放***或者放学的时候帮助母亲干农活,并不觉得辛苦。除此之外,她一直用优异的成绩来让父母骄傲,从学校拿回来的奖状贴满了屋里的墙壁。这样的家庭环境出身的蒋多多,从小就养成了过于敏感的性格,她心疼父母的不容易,所以刻苦用功读书,省吃俭用。对于那个时候的家庭而言,供三个孩子读书,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父母都在为了生活打拼,蒋多多并没有获得过来自父母的爱。从小伴随蒋多多的就是孤独,正是在这种孤独的环境里,她的文学天赋在慢慢地被发掘。穷苦的家庭环境,会让一个人对于周围人的感受更加的细腻和敏感,也更容易启发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很多作家,从小的家庭环境都不是很好,只是当时的蒋多多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文学素养从何而来。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过多的助力,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高考上,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也是唯一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作家,对于蒋多多的父母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无法为蒋多多的文学梦提供太多的助力,可是命运给了她一个契机,让她无数次觉得自己踮起脚就可以触碰成功,只是蒋多多没有想到:就是这看似触手可及的一次踮脚,让她掉入了深渊。对成功的渴望从小见惯了父母的辛劳,蒋多多的内心对于成功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渴望和迫切。如果没有遇到高二的那个契机,即使蒋多多再心急,也会按部就班地考大学,在大学接受知识的洗礼,然后去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最终走向成功。可是,命运和蒋多多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高二那年,蒋多多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偷偷地写了一篇***,并拿给自己的姐姐看。从小跟在姐姐后面长大的蒋多多,受到了自己最敬佩的人的认可。姐姐不仅不加掩饰地夸赞了她,并建议她将作品寄到报社,如果能够重来,也许姐姐不会做这个决定,只是当时的姐姐太过于兴奋,完全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事情。报社的反馈让蒋多多和她的姐姐感到欣喜,报社录用了她的稿件,并将她的***印成了文字。对于一个还没有十八岁的女孩来说,这样的喜悦足以让她完全飘飘然。在这件事情之前,蒋多多唯一可以让父母感到骄傲的就是自己的成绩,在她就读的高中里,她始终排名前二十,不出意外的话,她可以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只是比起成绩带给自己的骄傲,写作更让她兴奋。从小因为家庭环境而自卑的蒋多多,像是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她死死地抓住这唯一的机会,她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她要做同学中的唯一。她很清楚,在成绩上她很难拿到第一,所以她要坚持自己的写好,并成为一名作家。蒋多多对成功的渴望太迫切了,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她以为成功可以很简单,成为一名作家更是只靠天赋。可是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是太少,所以她不知道兴趣爱好变成职业需要太大的勇气,她也不知道写作并不是只靠天分就可以的,理论的知识体系和人生阅历都必不可少。对于未来,蒋多多想的太简单了,她放大自己的优势,沉迷于创作的世界当中,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当时的教育制度禁锢了她的发展,就像她的笔名“碎心飞魔”一样,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像是魔怔了一样。黄土地里的梦想很多人的十八岁,都不知道梦想是什么,蒋多多很***,她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带给她的成就感,很强烈。她开始疯狂地写作,一天可以写一万字,几乎不用加以修改。这个为梦想奋斗的女孩确实有着过人的天赋,可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少年太过于傲气,也缺少伯乐的指点。她不愿意看书,害怕别人的故事会影响自己的思路,不愿意学习,觉得人生不只是读大学一条出路。她写了很多***,并拿给自己的老师看,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夸赞,老师甚至认为她的作品前后逻辑不同。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女孩来说,也许并不明白什么是逻辑,曾经的小有成就,让她认为自己有着过人的天赋,老师也比不上自己。那时的她是狂傲的,谁也不愿意相信,而老师是一个成年人,他很明白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写作,所有的作家都是在看了大量作品之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慢慢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老师的善意没有换来蒋多多的回头,她像是临死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一定要在写作这条路上有所成绩。她不再那么执着于学习,整日地写自己的***。在她的认知里,教育不适合她这样的天才,她应该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道路。对于高考,她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于是,她查阅了很多资料,在高考试卷上写下了8000字的长文。谈到这样做的目的,蒋多多表示只是想要引起社会群体的注意,让社会可以重视她的观点。那一年的高考,蒋多多的名字确实被很多人熟知,只是就像一块石头丢进了湖里,泛起了一阵涟漪之后,就回归于平静。最终,蒋多多的文综被判为0分,高考总分114分,读书这么多年,所有的心血都毁于一旦。这个出身黄土地的女孩,凭借着自以为强大的梦想,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规则,却以狼狈的姿势落败。梦想,不是一腔孤勇有梦想的人,很了不起,可是梦想,却不是一腔孤勇。蒋多多最终还是失败了,她拿着自己攒下的零花钱去找自己的姐姐,想要得到姐姐的理解和肯定。看到这样狼狈的妹妹,姐姐既生气又心疼,决定把她送回去再复读一年。少年的意气还未被现实打磨,凭借着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蒋多多偷偷地去了远方打工,想要用实力证明自己。结果却再一次让她认清了自己,外出打工的生活并不好过,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女孩,四处碰壁。蒋多多不愿意就这样认输,她开始联系媒体,想要利用媒体再最后尝试一次,可是***热度已过,媒体似乎并不热衷于继续报道这件事情,无奈之下,她只能回到家中帮父母干活。如今的蒋多多已经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可是她的故事却应该警醒更多的高中生,初出茅庐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经世事,却想挑战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凭借天赋成功,兴趣爱好可以帮我们找到方向,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应该相信,知识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在看《小欢喜》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季杨杨妈妈对待儿子兴趣爱好的态度。季杨杨特别喜欢开车,并不想读大学,她会告诉儿子,有兴趣是好的事情,可是关于车的动力学,车的一些理论知识,这些都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学习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热爱,只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理想的那一面,在看似简单的背后,可能是枯燥无聊的知识堆积和一天天的坚持。最后,我想说:我们之所以热爱,可能仅仅是因为它让我们感觉到舒服,当有一天,你可以接受它们带给我们的那些不舒服的时候,才是真的热爱。
当年高考故意零分,把对高考抱怨写满试卷的河南女孩,后来怎样?
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不留神,就被挤下去了。但是,这种残酷考试为什么会被沿用至今?而且改革一次比一次严肃?就是因为,高考虽然难,但它却是中国最公平的获得教育的一个平台,“十年磨一剑”固然很难,但是,现在这个学历至上的时代,不靠努力学习,就基本上断了个人前途。对于高考,人们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而今日,就有一件关于高考的奇葩事情,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一.故事背景
2006年,南阳八中出了一位名人,她就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主角——蒋多多。之所以说她是名人,是因为高考的时候,她在答题去区所有地方都写满了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写完后,她还在密封线外将自己的笔名写了上去。这一举动已经严重违反了考试制度。
很快,蒋多多同学因高考违规之事得到了媒体广泛的关注,并在媒体的舆论导向下,她成了2006年度的高考话题人物。
为什么蒋多多要将这攸关一生的高考当作儿戏随意摆弄呢?就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吧。
二.故事简介
蒋多多农村出身,父亲是一位保险业务员,母亲在家靠种地谋生,姐姐读大学,弟弟上初中,所以,当时的家庭条件比较艰苦。
除了在校上课外,放***之时,蒋多多还要帮母亲种地,虽然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因为蒋多多从小就比较懂事,成绩也一直还不错,这让父母非常欣慰。所以,供蒋多多上大学便成了父母工作的目标之一,平日里不管多苦多累都不抱怨一声,怕孩子多想,他们就希望蒋多多不要像他们一样吃了没文化的亏,希望她能开文化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继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蒋多多所在的村子里,大学生是一个稀有品种,那时候,包括蒋多多的姐姐在内,一共就出过两个大学生。因为蒋多多成绩很好且很稳定,所以她父母坚信自己的女儿将会是第三个大学生,为他们争光。
据蒋多多母亲所言,蒋多多从小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小时候年年都能拿奖状。就算在竞争压力非常大的高中时期,她的成绩也一直保持在班上的前20名,所以,根据蒋多多的常态表现,父母对她非常放心,平日里只是偶尔嘱咐她好好学习。
据蒋多多说,她对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在高一下学期。当时她在学习之余的时间里写了一篇***,给正在读大学的姐姐看了之后获得了夸赞,并鼓励她去期刊上发表一下试试。本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但万万没想到,她的作品竟然被选用了,这让她颇受鼓舞。自此,她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在写***上面,慢慢地越写越多,后来发展到平均一天能写一万字左右。
班里同学们读了她写的***后,都觉得写的很好,称赞她有才华。但是老师看了之后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写一些乱七八糟看不懂的东西。
虽然没获得老师的赞美,但因为有了同学的肯定,所以这让蒋多多虚荣心开始膨胀,便每天开始花更多的精力在写***上面,根本不在意即将到来的高考。因为高三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上面,所以蒋多多的成绩开始大幅度下滑。
母亲发现蒋多多成绩下滑得厉害后,便责令她不许再写***了,她才慢慢收敛起来,但是,毕竟已经养成了习惯,所以一天不写***便让她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
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面对高考,无疑是找死,就算顺利参加高考后,也不见得能考个什么好成绩出来,所以万念俱灰的她开始憎恨高考制度。并一再向老师表达对高考的建议,当然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除了得到老师的批评外,根本不会得到任何结果。
于是,过度膨胀的蒋多多,在老师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之后,便在高考这个平台上写了将近八千字的文章来抨击高考。可怜的她还天真地以为她这样做必定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教育部门的认可,并为此整改高考制度。
本以为自己会很有成就感,但是考完之后她突然想到了父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根本对不起他们。但是毕竟事情做都做了,后悔也没什么用,所以她索性拿着200元生活费去找在读大学的姐姐,当然,得知事情的内容之后,她姐姐对蒋多多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她赶紧回家。
但是,现在的蒋多多哪敢回家面对父母?所以她回老家后没有选择回到父母身边,而是选择花光钱后去了亲戚家。
后来,她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说班主任要她去学校一趟,蒋多多知道是关于她高考的事情,便去了学校。在见到班主任没有像她想得那样***雷霆,只是让她签了一份《考试违规处理决定书》。她发现只是关于一门考试的违规处理后,她她问了下班主任,但班主任也不明所以,只是让她签这份决定书。
当蒋多多告诉老师关于她高考所做的事情之后,老师直接气的肝颤,但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蒋多多请求老师指条明路无果后,便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学校。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情被媒体知道了,这也把她推到了风口浪尖并火了一把。
母亲对蒋多多的所作所为感到痛心,但毕竟是自己的女儿,所以也没有让她离开这个家,后来在父母的建议下让她去复读,但是依旧拉不下、面子的蒋多多还是选择拒绝了这一建议。选择出去找事做。
三.主角现状
时过境迁,隔了十四年之久,蒋多多到底过得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是舆论的推波助澜并不会给她带来什么好的影响,反而会让更多企业看见这件事情,并对蒋多多关上求职的大门。
所以,根据这件事情的感受,我觉得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不满时,要看看这件事情到底错在哪里,如果错在自己,还是默默改之,像上面那位蒋多多,她的做法就是很愚昧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膨胀到以一己之力去撼动整个高考制度,况且,错的根源还是她自己。所以,我提倡大家正视自己,不要自我感觉太良好。
好了,关于蒋多多的事情,我们就讲到这里,相信大家看了这篇文章后会有所想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历史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我将与你同在!